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性研究在60余年的探索、聚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既兼顾社会历史语境又源自民族文学本体的行之有效的话语系统,其中诸如国家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民族身份、民间精神、现代性等话语方式,已经凝炼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话语范型。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对之进行逻辑梳理、类型阐释和语境分析,既是系统总结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话语形态的内在规定,也是持续推进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其学理阐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互动话语研究理据及其方法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会文化视域是二语习得研究新兴的理论视角,它与认知视域一起构成二语习得两大对立流派.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社会文化视域下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说明社会文化视域是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必然选择.重新建构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优点,为"本土化"外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和中国的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其原因是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迟迟不能建立科学的范式,对翻译实践又缺乏指导作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翻译的文化观应当与翻译的语言观相结合,才能最终促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文章通过分析文化消费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生活场域"的同时,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冲击进行了剖析,并在理性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基础上,从如何激活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彰显审美价值、增强人们审美体验等方面,促进人们文化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教师话语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现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和课堂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教师话语的研究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话语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首先概述了课堂研究的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着重介绍了其关于教师话语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其次,重点论述了国内外英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国内研究的不足;最后,提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思想启蒙与民族认同和文化反思的思潮相互交错,使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产生异质的认识逻辑.晚清梁启超倡导的"新小说"观念,由启蒙直指救亡图存的民族认同;民初以徐枕亚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隐性启蒙"话语指向了对文化层面民族认同的反思;陈独秀和鲁迅等人的五四启蒙话语由启蒙始,虽指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重建,但未深入,就导向了政治层面的民族认同,这些都存在着对民族认同和思想启蒙思潮理解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并使民族教育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要求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基于教育和谐的目标寻求促进民族教育科学发展的全新思路。文章对1978年至2012年间国内多元文化、民族教育、和谐教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以及简要的述评,认为学界目前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对民族地区和谐教育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在多个方面均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
"文化资本"这一说法是由法国当代有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他同时相信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的可能性。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民族文化与当地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议题。本文对云南普洱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仔细分析,聚焦于把绿色生态文化、普洱茶文化、北回归线文化和边地民族文化通过产业化发展,形成普洱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提出品牌打造、产业融合、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文化金融等普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彝学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3年 1 1月 2 5日即巴金诞辰 1 0 0周年纪念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围绕“冲突与整合 :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发展研究 ;现状与走向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三个议题 ,出席大会的省作协、省文联、省社科院及成都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 ,作了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发言 ,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文化媒介转型与文学批评的历史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 ,传载文化的主导形式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导致文学命运的历史性改变 ,同时也引发对此持不同态度的文学知识分子的争论。本文认为 ,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处境与未来走向 ,我们必须以一种深广的历史视野来审视这一转型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主要从对正变的理论阐述,对诗史、诗体正变的多样判析及对传统诗学正变批评的消解三大方面予以了展开;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则主要从词体质性及词作风格特征,词作历史发展,具体历史时期的词人词作,词作艺术表现与审美效果,以及对传统词学正变批评的转替和融通等方面予以了展开。清代文学正变批评在整体上体现出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平正通变的批评视野,它们为我国古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最终深化、融通与消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必然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立足于单纯的文本分析,势必会造成对打工文学的片面理解。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打工文学之特点,试从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入手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其在传媒和文学批评影响下的崭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受到轻视。然而,它一直在反思中前进,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引入了问题意识,引入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维系着本学科的身份与根本,它过去是,今天与未来也应是本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当前部分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存在“与汉族切割”现象。这种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思路,会对我国民族团结局面造成深刻伤害,会强化民族关系领域业已存在的“二元结构”,引发激进民粹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合流,也很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利用以达成其撕裂中国社会、分裂中国国家的目的。在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过程中,要防范和纠正这种做法,着重强调各民族的融合而非敌对,注重共性研究而不是差异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话语体系,与敌对势力争夺“民族问题”话语权,向国内外民众讲好中国民族故事。  相似文献   

18.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家杜埃1940年至1947年在菲律宾从事抗日文化工作,于此期间也开始了他菲华华抗日题材的文学创作;他的一些作品虽然成于以后的年代,却是以以往亲历的事件与真实的人物为基础的,因此仍可被视为菲华抗日题材的作品.诸如杜埃的该类题材创作,不仅重现了当年菲华两国人民并肩抗日的战斗历程,也显示着这些作家担负的时代责任,还使得菲华文学获得了历史的纵深感;显然,将它们纳入当前菲华文学研究的视野,不仅是资源的拓展,也是品位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核心概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加以论述,探讨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根据《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材料进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着的是自然的色彩,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愫,体现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华。本文说明服饰对外传播不是停留在绚丽服饰的浅层次上,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在对外交流中,其承载的中国文化的自然性与西方的神性可以交融互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对全球性对话和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