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中美两国元首于2013年6月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在此次会晤中,双方确认了应共同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此前,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应具备三方面含义: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围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一、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理念意在表明中美关系作为十分敏感和相对脆弱的"老大与老二"关系,应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新路,以避免陷入在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进行冲突、对抗甚至战争的旧有模式,从而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前无  相似文献   

2.
丘昭琪 《领导文萃》2013,(20):116-119
两国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社区美国接受这个理念《财经》:你将习近平和奥巴马的会面称为中美关系史上开创性的事件,为何作出如此判断?基辛格: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中美新关系的目标——把发展中美关系作为大国间发展新型关系的典范。奥巴马总统在上次胡锦涛来访时,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根据我在中国和华盛顿得到的印象,我认为,当前正是规划中美两国合作的契机,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实力与全球战略地位相对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实力与地位却上升,两国彼此的战略互疑加深。为避免重蹈大国争霸的覆辙,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向奥巴马总统提出了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2014年奥巴马总统访华与习近平主席会晤时,两国领导人为这一设想注入了新的具体的动力。然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就此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  相似文献   

4.
正王缉思教授被公认是中美关系的权威学者,近期,王教授提出中美关系事关"两个秩序"的观点,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对大国关系,两国交往越来越深,而在交往的每一个层面上,都是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事实上,中美两国决策高层对双边关系的关注点各有侧重。中方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防止美国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秩序,而美方更为关注的则  相似文献   

5.
<正>核心提示: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有新的突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点:首先,以共赢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其次,中美达成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是历史性的突破;第三,重视发展周边关系并提出明确的方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13年走上了各自的领导岗位,全世界都十分关注中国今后的走向,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外交上如何行事,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2013年中国的外交是活跃的,丰富多彩的。中国外交包含四个大方面: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6.
张燕冬 《领导文萃》2011,(10):111-117
脆弱的中美战略基础? 问题不在于美中关系的标签,而在于美中关系的内涵。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的恩惠.而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美中两国的诚意将在诸多问题上受到考验  相似文献   

7.
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着重大的作用,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国界线,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能源领域方面,两国的能源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能源合作,两国可以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8.
徐一 《管理科学文摘》2010,(27):231-231
埃及在中非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区位优势.1999年,中埃建立面向21世纪战略合作关系,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加快了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步伐.随着中埃经贸往采的日益密切和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如何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已戍为两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江苏省2009年度出口埃及商品基本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对埃贸易的商品质量状况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强调以制度约束中国。这是更加前瞻的新举措,尤其在国际体系转型时,新机制和新组织不断涌现,建章立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虽然中美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已经达到空前状况,但它并不意味两国的经济关系顺畅和谐,达到互利共赢。美国指责中国"搭便车",经济获益巨大,而美国却因制造业劳动岗位减少受到了损害。两国之间的经济冲突出现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国家间关系,它的起伏和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政治气候的变化。在经贸领域,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关经贸关系甚至政治关系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主要成因何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再度紧张和南海局势的变化,中美关系的议题升温,引发了广泛关注。如何理解中美两国冷战历史的演变逻辑?有哪些内容可以称为"时代遗产"?如何评价中美历史竞合关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如何认识当前中美两国"战略相互疑虑"?中美互动关系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有何启示意义?本刊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的中国外交,开拓进取,积极有为,以理论和实践创新打造了外交升级版,亮点多,影响大,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向令人敬畏的负责任大国迈出了一大步。一、外交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一)形成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提升了"共赢"的外交地位,把"共赢"作为外交旗帜的新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合作共赢",形成"共赢出安全"思想。强调扩大利益共同点和交会点,认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与各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扩大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美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问题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问题和前景──刘劲松一.跌宕起伏的中美军事关系史1.1949年~1979年的中美军事关系1949至1979年间,热战与冷战是中美两国军事关系的主轴,交流与合作无从谈起。但是,双方从总体战略考虑,在军事问题上都有所克制。如美最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美国仍然是世界超级大国,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发展显得尤其重要。2012年,"新型大国关系"被写入十八大报告,成为指导中美关系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建设及其前景等问题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俄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通过构建中俄能源合作新指数ECIN来评估两国油气资源合作的经济效益,利用1992年到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能源合作新指数ECIN、两国的GDP和双边贸易额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中俄两国能源贸易合作与两国的GDP密切相关,且能源贸易合作新指数对中国的经济效应更大,从而论证了加强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王湘穗 《领导文萃》2015,(8):112-115
中国不应取代美国去引领世界,而应利用美式全球化尚存的余热,开辟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巩固亚太圈,形成能够与欧元区、美元区比肩的大经济区。就中美关系谈几点看法。第一,中美关系的性质。我认为是大国博弈关系,更准确一点的表达,是博弈式的共生关系。中美两个大国是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同时也是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中美之间存在三大矛盾:一是传统大国和新型大国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发达国家,中美至今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利益攸关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石,在稳定和推动两国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考察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现状,并分析双边经贸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两国正常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深化合作是应对政治和安全挑战的需要,实现各自发展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呈现出不少新亮点。但总体看,中俄经贸合作规模相对有限,结构有待改善,发展水平与两国政治关系还不协调,与两国的潜力还不相称。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领域,稳步提升相互投资规模,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要增进共识,扩大战略和利益的契合点;把握重点,进一步拓展关键领域合作;互利共赢,发挥金融合作的带动作用;多方合力,促进多层次的沟通交流,以中俄经贸合作的硕果,带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包容、可持续增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标志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得到了党内的高度确认,也为继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发加重,本文在分析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中出现的新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中美贸易中的摩擦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