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京田畑书店1978年出版京都大学教授竹内实写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远景》。全书二百五十页,共三章。介绍和研究鲁迅三十年代的生活,认为“鲁迅是人,不是神,所以鲁迅也不能没有缺点。”作者根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内山完造的《花甲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论述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关系。作者研究了《故乡》、《阿Q正传》,介绍绍兴的历史、地理和风光,并且从鲁迅家世的考证,推断鲁迅与周恩来可能是同族。同时  相似文献   

3.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3,19(1):121-124
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必须区分为元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近年来对于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两个层面未加区分的结果。本文主要从鲁迅与自由主义在元话语层面的对话这一角度进行讨论,认为鲁迅与自由主义看似内核一致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类型,鲁迅批判继承了尼采等思想家的力量派个人主义,并对具有"奴隶道德"特征的权利派个人主义及以之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进行了元话语层面的批判。鲁迅并且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奴认识模式和"立人"、改造国民性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后来运用到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实践批判中。  相似文献   

4.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2,(2):161-168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是受鲁迅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在莫言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鲁迅文学的影子。莫言的《檀香刑》与鲁迅创作具有非常深刻的互文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檀香刑》是对鲁迅文学的吸收、转化和扩张。《檀香刑》的酷刑叙述是其突出的特征,鲁迅创作之中也有酷刑叙述。“看客”是鲁迅创造的,莫言也写了“看客”,同时也将刽子手赵甲作为主要人物。《檀香刑》的视角转换是对《狂人日记》视角转换的发展或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创作思想,是鲁迅关于写“新人”的文学主张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抱着真诚态度的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的这种冷峻而执着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他的文学思想中勾留出了鲜明的轨迹。但,影印在这轨迹中的决不仅仅是冷峻和执着,还有希望的火花和新人的胎动。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鲁迅就认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一些作品,看一些电影、电视,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总觉得不生动,不感人,不够味儿。然而,读了半个世纪前鲁迅写的杂文,则使人那么兴味浓烈,情致勃勃。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根本区别是,前者虚假,后者真实。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就在它的真实性。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其实,鲁迅杂文的生命也是真实。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那么,鲁迅的杂文,则是现实生活更直接、更真实的反映。只有真的,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7.
(一) 鲁迅的杂文创作,成就巨大,战绩辉煌,古今中外,无人可与伦比。他不仅自己树起杂文丰碑,垂范后世,而且带领一批革命作家披荆斩棘,开辟了广阔的杂文天地,为文学拓展了新领域。这不是说,杂文是鲁迅的新发明。在我国,杂文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自己就高度评价了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小品文。到明末,尽管小品文走上了吟风弄月的歧途,鲁迅也还是肯定了其中积极的一面。杂文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特产,外国早有文艺性的随笔与小说、诗歌等并存,而随笔也正是杂文的一种。可是无论中国或外国,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似乎都还没有承认杂文是文学的一个分支。鲁迅说:“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现叫作tsa-wen(杂文)的东西。”因此,甚至当时进步文学界内部也有人责怪鲁迅专写杂文而不多搞创作,言外之意,写杂文不算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讨论中,对鲁迅历史观的转变,还有着一些含糊不清的提法,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就鲁迅思想发展的这一个侧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关于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不少同志都用战斗的唯物主义来概括,有些同志并由此推论开去,认为鲁迅早期的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鲁迅早期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其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鲁迅很早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黑暗,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这些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鼓吹革命,反对改良,强调进步,批判守旧,宣扬科学,抨击迷信。从认识论和自然观来看是唯物的,从历史观来看,也是进步的。鲁迅当时对历史总的看法是:社会是不断  相似文献   

9.
雷军 《东西南北》2014,(4):53-55
这篇文章是小米董事长雷军自己写的,他最近很火,当选央视经济年度人物,与格力女老板董明珠对话。紧接着,又和刘德华聊天。雷军写了这篇文章,讲述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文来自小米CEO雷军的微信公号。  相似文献   

10.
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就是“故”事“新”编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如果说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结集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彷徨》,那么,他的取材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却是从一九二二年冬的第一篇《补天》《原题为《不周山》)、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最后三篇《采薇》、《出关》、《起死》,延续了十三年之久,贯串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是鲁迅生前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因而,就鲁迅的小说创作来看,《故事新编》,也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 《故事新编》究竟是什么性质、形态、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内,文艺界的一些青年作者和高等院校文科的一部分学生,在张扬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同时,往往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同“全盘西化”划了等号,似乎鲁迅提倡“拿来”就是主张“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拿来主义》一文的实际,也有悖于鲁迅对待外国文化艺术的一贯思想。《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收在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文章是针对中国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主义而发的。在批判“闭关主义”的同时,也抨击了近代以来的“送去主义”。主张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在“送去”之外,也要“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要实行“拿来主义”,在鲁迅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改革社会,他毕生作了不倦的探索、思考和奋斗。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对于造成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旧的社会制度,他始终不渝地予以揭露、剖析,“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尤其是他写的自称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一七》)的杂文,更是掷向旧社会的匕首和投枪。瞿秋白同志说得好:“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1961年纪念鲁迅先生诞辰时写了两首七言诗,后人根据抄件刊印,并加《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标题。诗句是:“(一)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  相似文献   

14.
由于痛感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性的愚弱,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他便于一九○六年决定放弃学医,从事文艺活动。但是,就在此时,鲁迅又写了好几篇有关自然科学的论文。对这种仿佛变化无常的做法,可从鲁迅《科学史教篇》结尾处的一段论述找到解释。在这篇论文里,鲁迅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出发,探讨了科学、实业、宗教、文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最后深刻地总结说:为了人类的文明得到全面的发展,既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主人公价值处境为基点的叙事构成了表层叙事,以叙事者价值处境为探讨对象的叙事构成了深层叙事。表层叙事揭示了处于旧的历史秩序中的生命个体心灵之苦与精神之病,深层叙事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疗救思想价值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由于文化的裹挟和人性情感的特殊体验、记忆而导致的分裂与崩溃。前者表现了鲁迅的人道情怀和关怀意识,后者体现了鲁迅文化选择的价值困境与伦理困惑。价值诉求的确定性与价值实践的不确定性之间相互映照构成的互动对话、紧张消解的悖论性关系,创造了充满精神内涵和意义张力的文本结构,表现了作者对启蒙理想的双重判断和双重期冀,同时也突显了高度理想化的现代价值在仍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秩序中实践和生效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6.
正就牛痘而言,应该将广州作为参照城市,因为这一种痘技术在19世纪初最早传入广州,也是在那里被人们率先广为接受的。1933年鲁迅写了一篇文章,生动记述他第一次接种牛痘的经历,当时他两三岁,是在老家绍兴。鲁迅的回忆也告诉了我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趣的种痘细节:种痘局很普遍,但只是设在大的市镇上,并有季节性;在人们可以选择传统人痘的情况下,牛痘还远未普及。鲁迅对本土传统的敏感具有代表性,但这里他却漏掉了中国牛痘接种的一个中心环节。在称赞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文明的地方",因为  相似文献   

17.
说到狂人,马上会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作品,而是将它放到鲁迅作品的系列中,同其它艺术形象进行比较,就能发现,鲁迅创造的这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他日后的艺术实践有一定影响。事实上,鲁迅不止创造过一个狂人,他创造的其它艺术形象也有“狂”的特征。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显然也是个狂人。再如《孤独者》中的魏连,亦不乏狂气。通常,论及狂人,大都只注意到狂人形象,对鲁迅的其它作品与狂人的联系有所忽视;并且在论述中,每每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作解释。确实,果戈理的作品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一系列相似之处。比如,两篇作品皆为日记体,都写了一个佣人和狗。鲁迅的狂人看见赵家的狗,怀疑它和主人同谋要吃人,果戈理的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大家要我写点纪念他的文章。记得一九五四年,我初来浙师院时,在一次学习会上,我曾说过我认识鲁迅先生。后来在“文革”中遭到某些人的讥讪说:“你也配认识鲁迅!”从此,我再也不敢谈鲁迅,也不敢承认认识鲁迅。我想现在是不必怕了,可说几句了。但因为事隔多年,有些事只能记个大概,要写成文便又模糊起来了。但无论如何,我要说一说,也算一点纪念。我在北京时,正是青年们对鲁迅先生誉望日增之时。我当时是搞古典文学的,但对《新青年》、《语丝》极有爱好,因而也非常尊敬他。我也听过他几堂课。当时北京各大学的课堂多半是开放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入座听讲,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许多一时名家的。当时北大、师大中文、历史各系的名教授,大部分是余杭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或旧相  相似文献   

19.
王兵 《唐都学刊》2000,16(2):95-97
长子长孙角色意识是鲁迅确定人生道路的思想基础 ,它推动鲁迅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与飞跃 ,影响着鲁迅的心理状态及情感偏向。充分认识这一角色意识 ,是开启鲁迅心灵世界及理解其文学创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疏离与被疏离是对鲁迅与左联关系的较为准确的概括。鲁迅对左联的疏离具有双重含义:其行为表象是鲁迅对左联工作的冷淡,包括与左联实际领导人的不合作和对新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实质上这是鲁迅对左联由来已久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有了清醒认识之后的理性选择;左联对鲁迅的疏离也具有双重含义,那就是左联的实际领导人对鲁迅维持着敬重的表象,实质上他们在攻击着、欺瞒着、背弃着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