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自然资源法律传统的影响, 在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理论与实践中, 保守性和滞后性表现较为明显, 难以适应新的自然资源类型开发利用对立法的需求。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过程的特殊性, 决定了气候资源立法不能以物权制度设计为前提, 而应将行政权作为立法的内生变量。以此为前提, 气候资源立法的基本制度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气候资源利用准入的合理管制与引导;消除气候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影响;协调气候资源利用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2.
<正> 自然资源系统,是由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子系统组成的。作为整体系统,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地球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特点及规律性,并且各资源之间及资源与环境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子系统。各资源子系统具有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其中,气候资源子系统尤其重要,它的发展变化常制约  相似文献   

3.
气候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极为紧密,人们因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而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相当薄弱,未成体系,不足以担当保护气候资源的重任。因而,对气候资源概念的界定以及属性的探讨是制定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而基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客观情况和立法的不足,加强气候资源保护立法是现实所需;气候资源所有权又是完善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2年《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的出台引起了民众广泛的质疑和反对,也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笔者由《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的出台引发了一些思考,谈了自己的一点浅见,认为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并且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物,也符合所有权设定的条件,采用国家所有权模式更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国诸多公共自然资源已经面向市场,从而形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模型,为确保资源利益的公共性、效益化,我国对上述资源之开发、利用借鉴了特许经营制度,通过颁发资源开发许可证与资源利用许可证,试图在有效保障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前提下,强化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因产权结构、立法漏洞、监管不力等因素,现行公共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沦为部分公共权力阶层寻租的手段,形成了违背公共资源利益公平分配的制度性腐败.本文在解析现行公共自然资源领域特许经营制度缺陷的同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求法制化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开发外空资源实际上是将人类对资源的无限欲望延伸至外空,界定外空资源的法律属性是研究外空资源开发法律问题的起点。依据人性的贪婪与否对外空资源的法律属性进行划分,基于“不贪婪”的人性,对外空资源法律属性作出的判断就是“人类共同遗产”;而基于“贪婪”的人性,对外空资源法律属性作出的判断就是“无主物”。在追溯“人类共同遗产主张”和“无主物主张”的中国和西方思想渊源、明确界定两种主张在外空语境下的含义、深入分析两种主张在外空领域的适用现状、讨论两种主张在中国相关制度建设和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及对两种主张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外空资源法律属性的中国立场。中国在外空资源法律属性方面的立场应该是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空资源”“外空资源归全人类共同所有”“外空资源开发利用应对全人类负责”,以及外空资源开发“合作”治理等人类共同遗产主张。  相似文献   

7.
气候资源权属争议的本质反映为如何认识气候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通过对气候资源价值性、稀缺性、特定性的分析,气候资源可以成立所有权,在这一前提下,基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社会公平的考虑,应由国家做为气候资源所有权主体,并从科学规划、风险预防和评估手段等方面明确行政法律规制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 气候资源包括气候能源(光能、热能和风能等)和通过大气而取得的物质资源(水、碳素等)。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若能真正认识到气候是一项重要资源,积极地研究、开发、应用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气象科技作为农业的一门支持学科,与农林牧生产的合理布局、资源利用、生态平衡,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关系十分密切。气候资源的农业利用在我省大有潜力可挖,重视气候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山西农业跃上新台阶的技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由变局走向变革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崇高价值理想的内在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创新,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构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依据、文化依据和现实依据。“共同”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突出特质: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和重塑全球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公平与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准则,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资源以公有为原则,并建立了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制度。然而上述权利制度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自然资源公有会导致公地悲剧,用益物权人可能破坏性使用自然资源。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国有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保护机制,延长权利期限,构建畅通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流转渠道;加强对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管理,对非关乎生存权保障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获得应当是有偿的,并满足一定的资源保护条件;用益物权人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当遵守自然资源保护的义务性规定;破坏性使用自然资源的责任首先是民事责任,其次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论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与民法、经济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具有显著的差别。环境法意义上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是环境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对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以及从事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财产性活动的权利。《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考虑到了农村公民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优先于一般的土地经济权利的法律地位。环境法还需要进一步将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一般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项独立的环境权。当全社会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需要限制农民的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时,政府必须代表全社会向这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支付足额的生态效益补偿,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我国农业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环境法对于基于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经济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国家所有权制度的设计初衷。为落实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应当运用法治方式完善和落实国家所有权制度。为降低民众生活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法律不宜将气候资源设定为国家所有权。为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议规定先占制度。为体现物尽其用、机会公平的理念,国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透明化改革方向。在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一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为确保民众从国有财产中获得直接收益,建议建立国有企业的全民分红制度,优化轻徭薄赋的减税降费法治体系。为完善国家所有权的司法保护制度,建议允许国资管理部门或人民检察院对侵害国有资产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建议确立人民代表诉讼制度,完善人民群众有奖举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如何界定,涉及到民法、破产法乃至金融交易法等诸多法理问题。比特币作为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存在于计算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电子支付系统,不属于物理意义上的有体物,并非传统民法上的物。数字货币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只要能够满足所有者对其控制与支配,所有权权能具有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全部内容,所有权权属与变动能够以明确的方式予以公示即可。日本与中国私法体系同宗同源,对数字货币的认识大致相同,中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作法超前于日本。不过,日本近年来的立法持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中国则全面禁止数字货币交易与ICO。数字货币的私法意义应该结合物权法、合同法等相关规定,在未来之立法中,根据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将其纳入到现行法律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首先是一种法律主体资格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平等,首先在于对立法环节作出完善。我国社会公平需要公法和私法领域立法的共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法、私法领域的立法共同维护社会公平;任何合法财产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公法私法保护;加强维护市场秩序、体现社会公平的立法;立法要平等对待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诸主体;立法要鲜明保护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在自然资源立法体制上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本文在对各种观点和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的观点,并且对其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法律有必要确定以区别对待,即违反法律效力性规定的行为当然无效,而违反非效力性规定及法律有例外规定的行为则并不当然认定为无效.随着行为效力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结合各国、各地区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大陆立法与司法现状,有必要对我国大陆的民事行为效力理论进行价值和制度的双向重构:一方面在行为效力认定的价值构建中,重新确定立法的指导思想,将充分尊重民法之私法性、维护行为双方意思自治等理念灌输到法律中去;另一方面则从公法与私法关系、效力判断的理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价值与制度的具体重构.  相似文献   

19.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