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在《九故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刻画了一群早熟和敏感的青少年形象。他们是二战后美国社会中的异化者,厌恶虚伪冷酷的异化社会,追求纯真美好的人间真情,但孩子们身上的爱不能帮助这些异化者重新找回自我,他们的纯真追求最终仍走向幻灭。该文运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分析《九故事》中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并由此入手,揭示塞林格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叙事结构,从而推进对塞林格小说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说人物作为作家所创作的对象,一经生产出来就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他们甚至会反过来压迫作家.这种精神生产的异化现象,将激起作家对于人物的反抗.金庸的创作发生明显的转向,一反他以前的武侠小说而虚构出韦小宝这个"反武侠"的形象,就是这种反抗的结果.为了改变英雄式主人公造成的道德、能力、位势、命运压迫,金庸把武侠小说中需要仰视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俯视的宵小形象,由此重新确立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使自己摆脱了精神生产的异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自我异化是格伦维尔短篇小说集《长胡子的女人》的核心主题,《梦幻屋》是其中一篇的扩展.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概念,自我异化及其症状揭示了主体在形成中所面临的困境.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入手,分析小说主人公露易丝在经受性创伤后呈现的分裂和异化的主体景象,通过非家幻觉实现她对父权象征秩序的拒斥和对完整自我的追寻.作者通过颠覆传统的知识、权力和性欲阶段来表达对社会所期望的女性社会、心理和性别角色的愤懑,用负面美学激起人们对性别问题的反恩.  相似文献   

5.
"他者"的"注视",使得保罗·D与塞斯的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被剥夺、异化和虚无,进而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毁、自灭。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使得保罗·D和塞斯"爱"的能力的完全丧失,其情感的结局必将走向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少数话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而其"女性少数话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作为"他者"的边缘生存﹑边缘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等主要问题.澳大利亚的四位少数民族女性代表作家及其文本是对主流话语的批判,揭示了"异化" 和"他者"边缘处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实践、从现实的生活条件进一步理解异化,发展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逐一作了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异化拓展到家务劳动、两性关系、思想意识领域,并通过由异化所导致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实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整体与规范中的有限超越--十七年女性创作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创作同样处于"规范"中,但并非文学整体或历史的纯粹平淡部分.它拥有这一代文学中较多的一流作家.它淡漠社会性别意识,但并未使性别内涵完全消失.初期的女性社会动员题材结合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契合"男女都一样"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转型时婚姻家庭变动.中期的女性成长主题,映照革命胜利历史与国家民族成长中的女性社会解放与成长.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多跨越题材"等级"局限,顽强表现了女性创作倚重"爱情"主题以及述写"自我"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词是由于人们在亲属和社会诸多关系中用来称呼的词语。汉语社团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之后 ,积淀了数以万计的称谓词。在这类词语中 ,存在着性别的异化现象。所谓“性别异化” ,是指称谓词适用的称呼对象的性别转移 ,也就是说 :原来称呼的对象只适用于男性 ,后来可转称女性 ;原来称呼的对象只适用于女性 ,后来可转称男性。称谓词的性别异化 ,是汉语中特有的词义变易现象。研究其形成规律 ,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词义系统演变的多样性的认识 ,所以应该引起汉语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就了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了女性的物化和异化。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批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张扬自我。这是人的发现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革命的女性在广泛参与革命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日趋丧失性别意识而成为中性化的人。性别异化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至。文革结束以来,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全面复苏,她们在完成了对五四精神回归的起点上起步,加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她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诗人余光中提出“新诗”不求“大众化”,但求“小众化”;然而,由于诗歌和诗人自身的问题,当代诗歌呈现出了“小众化”而不得的尴尬状况。造成该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诗人们三种不同的创作态度。为了实现诗歌的“小众化”,诗人们应加强对诗歌理论的反省力度、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力度、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力度以及诗人间彼此融合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与《木兰辞》是乐府民歌中的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文章从民歌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篇经典作品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14.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我国的刑事诉讼二审程序中的一项特殊原则,对激励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提起上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在设计制度本身和司法实践中又存在缺陷,只有被告一方上诉的上诉人往往在审判监督程序中被曲线加刑。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一审被告人上诉的积极性,还影响到我国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相似文献   

15.
《序曲》是新西兰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斯坦利一家迁往郊外的新居为契机,主要讲述了伯尔内一家搬到新家后几天的生活。斯坦利的妻子琳达及她的妹妹贝丽尔的内心世界透射出父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她们心灵的真实写照是通过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琳达的幻想透射出她既希望逃避妻子的责任,又渴望躲避母亲的义务;贝丽尔苦恼绝望的心境以镜子为道具得到再现。琳达和贝丽尔的内心世界说明她们对男性所主宰的社会非常强烈不满,尽管这种反抗是默默的、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就人生美学看,“清”则应该表征一种人生的审美构成域和构成态势。如老庄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审美心理态度,虚心应物、涤除玄览的审美体认方式、超脱尘俗的审美情调等都以“清”为学理依据。作为道家人生美学的重要组成,“清”的审美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中。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兔子"四部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地方感和生活感.其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华,其人物属于"凡夫俗子",然而读者却为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力量而惊叹,为小说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当代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内涵所折服,其真实性、深刻性的感染力足以激起人们对自身对周围环境及至整个社会的反省.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妤抛却了以往的温馨情怀,开始转向对人生荒诞及存在困境的思虑与体现."梦"是其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可以说是斯妤散文独特的形式之一.经由"梦"的通道,斯妤直接与自己的内心与情感进行着对话,突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痛快淋漓地表现出她对生存与荒诞的思虑,以及作为"第二性"的女性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