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的兴盛带来了影视的繁荣,影视的繁荣直接影响到当代的小说创作,作家们的创作观念与创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作时更加重视小说的通俗化和可读性,自觉地追求小说的影视化效果,小说的主题由原来注重对人类复杂的心灵图景和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转变为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书写人的本能,展示人的欲望,内容平庸,主题变得朦胧、肤浅。因此创作主体在影视文化的夹缝中保持自己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维护独立的文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愿夸大小说的现实功用。即使是在精神方面,小说也很难说能对当下的精神状况起到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同样不愿忽视小说在探索人的生存状况、反思人的精神状况方面的价值。面对当下商品与技术的压力,人的精神变成了一个面临缺失危险的空壳,这时,小说作为人类梦幻的领地,作家或许可以在其中展开关于自我的反省与沉思,从而超越现实具体的苦难,去揭示人性可贵的本质。作家不大可能成为别人的精神领袖,但作家却可以成为自己与别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者。韩少功、王安化的创作,就给了我们这种启示。韩少功写于1985年的《爸爸…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古小说发展的不仅仅是先秦的雏型小说和寓言、神话,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不容忽视。战国中后期产生的《战国策》的某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描写、场景安排、结构线索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有重要影响。其对我国古小说民族特点,诸如重人物精神风韵点染而较少刻画外在形貌、不以人物形貌的大段白描取胜而以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等特点形成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西北乡土小说的精神内涵许文郁一中国的乡土小说大致由鲁迅那一代人发韧,以王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流派,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力的文学流派。继而又有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田园诗风”的乡土小说,以其对自然人性的沤歌和独特的审...  相似文献   

5.
“反思小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产物,是噩梦醒来的人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反观和审视现实的艺术成果,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历史自审意识。一个个凄婉的“右派”故事,一曲曲严峻的乡村牧歌,连同对党的干部思想历程和灵魂变异的写照,构成“反思小说”的三大热点题材。其反思意识流贯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心浩 《晋阳学刊》2008,(5):108-111
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既相互区别,又互相重合。明清小说评点家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往往借他人之酒杯,消己胸中之块垒,体现出强烈的诗性精神。但同时,他们又自觉地从小说创作规律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本质特征,体现出积极的文学精神,并且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7.
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雄 《兰州学刊》2008,(11):185-188
蔡骏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悬疑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受到斯蒂芬·金、丹·布朗、铃木光司等外国作家的启发,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手法,创造了有自己风格的“心理悬疑”小说。蔡骏的小说包含悬疑、侦探、心理、知识等多重元素,有着鲜明的网络文学特征,对类型小说有所超越,追求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效果,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一定的精神深度。蔡骏小说还有很多不足,如虚构故事大于刻画人物,受市场左右,缺乏有震撼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横移西方文化,由于脱离本土文化根基而造成文化错位,发生痉挛反应,最终付出远离生存本真的惨重代价。实验探索小说忽略了接受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过程,并不是对接受对象的单向模拟,探索小说没有保持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是导致他们最终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新小说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四大小说的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改革都以自己的方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构成生成新小说的内在机制。晚清新小说的价值内涵表现在以改革为反映对象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精神风貌,展示了当时社会真实的图景。它所倡导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它所贯串始终的宣传民主和提倡白话精神都是和“五四”新文学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蒙昧,展示到极致。她的小说虽然属于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的时代主题,但是,她以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为我们观照国民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可以窥视到混沌的生存之中积淀的文化基本精神。这是萧红小说的一种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 展变化的,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4.
《死亡匣子》自出版后围绕它的评论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贬抑多于溢美。本文并不在于要对文本进行二元对立式的优劣评价,而是从叙述层次、意识悖论和叙述伦理来厘清对该小说的认识偏差。小说多叙述层的复杂结构,以及对人物晦暗意识世界的关注增加了小说阅读的难度。小说并没有停滞在现代人存在困境和精神荒原,而是具有伦理叙事的向度,表达了小说家对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集体无意识残忍的批评,以此提升了小说的立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认同与超越──鲁迅小说文体新论林荣松鲁迅小说创作尽管数量不算太多,却以从内容到形式的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就其小说文体的建构看,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文体理想与追求中,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水墨画和音乐抒情曲般的阅读效果,造就了张洁小说特有的人性内涵和精神深度.张洁的艺术选择与新时期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是受外国小说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她独特的精神个性相适应的.张洁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书写的力量感.  相似文献   

18.
何轩 《云梦学刊》2007,28(1):108-112
中国小说功用观由传统的消闲“小道”转变为现代的“启蒙”与“救亡”的“大道”,粱启超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人。粱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阐发了“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二是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其小说功用观内蕴“势力”与“效力”两个范畴,“势力”是梁启超从小说之体出发,发现小说具有作用于人心的潜在力量,它具体表现为小说具有“理想派与写实派”两种文体功能和“熏浸刺提”四种力。“效力”特指小说“势力”作用于“社会心理”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国民思想、性格、信仰、精神等,也包括社会道德、风俗、民族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文体转型的同时,小说的审美取向也发生转型。本文从审美层次观照新时期转型小说勇敢的反传统精神,强调个性、自我,突出人的潜意识、生命本能的“非理性”;对传统审美的反叛——“审丑”的凸现;生活描写“平面化”后导致作品意义“深度”的消失。探讨审美转型的成败得失,以期对新时期小说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近代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文学术语的移植,丰富了小说艺术的理论空间。近代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