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政 《决策探索》2013,(20):75-76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主要实行郡县二级制,一郡之内军政财大权均操诸太守一人。太守之得人与否,直接关系一郡治乱兴衰。汉代吏治历来为后世所推崇,正如《旧唐书·良吏传》中所赞叹,“选任之道,皇汉其优”。有鉴于太守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考察汉代吏治,太守无疑是最重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央视播放的长篇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统管大清朝粮仓的最高官员米汝成,此人老奸巨滑,他表面上是一个清官,实则是个地地道道的“米老鼠”。他统管大清朝的粮务多年,穿的是旧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在常人眼里是个大大的清官,就连小偷上他的家行窃偷  相似文献   

3.
黄旭 《决策与信息》2010,(12):66-67
本文论述的是清官期盼这一古代的政治现象。首先介绍清官期盼的历史意义,其次阐明清官对君主忠诚的原因,最后介绍清官在整个中国古代专制官僚政治运作中发挥的作用,并在结尾处指出清官期待最终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让位于个人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伸张,结论是“清官期待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大常少卿姜度,林甫舅(之)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日间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原来李林甫错把“弄璋”写成“弄獐”,闹出个大笑话。“弄璋”典出《诗经》:“乃生男子载弄之璋。”璋乃一玉器,而獐为一动物,差之一字.谬为两类,小怪客人“掩口”,由此见李林甫学识不过尔尔。但因其渔事玄宗皇帝,精于权本,得以进用,层相位长达十九载。时人无不鄙之,讥为“弄棒军相”。继其之后.唐时还出了个“代猪传郎”肖灵,真是无独有偶。据们日唐书.严挺之传》记载,户部传郎肖灵随尚书左丞相严挺之同往…  相似文献   

5.
板脸说刘墉     
“是故事不是历史,是清官没当宰相。”电视编导们生编出的《宰相刘罗锅》这部戏,至今尚使人们的议论余热未休。清官与贪官的矛盾周旋,是自古以来的官场舆论主线。也许老百姓更多欣赏的是故事情节,而我们的官员们则从中不难感悟出些许为官当政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民生问题乃天下之第一要义。《汉书·郦食其传》记载:“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东周列国志》八十一回记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短短数语,言简意赅,把国家、君王、人民与民生问题揭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何为智囊?唐朝颜师古注释“智囊”说:“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我认为领导者是否善于使用这些“一身所有皆智算”的智囊人才,对能否做好领导工作至关重要。近读《唐太宗传》和《贞观政要》,感到李世民在使用智囊人才上颇有特点,故试作如下概括,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田梦 《领导文萃》2007,(7):152-152
问题154:“戴高帽子”是一句俗语,源出唐代李延寿《北史熊安生传》。是指凡是受人恭维或恭维别人,都称之为“戴高帽子”。你若作为管理者,请就给下属常“戴高帽子”好不好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纷纷落马。于是有不少人感叹,中国咋这么多贪官。究竟是贪官多还是清官多?究竟是正气旺还是邪气盛?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中国这些年来贪官纷纷落马,并不是这几年贪官在疯狂增多,只能说明中国的反腐力度在不断加大,以前隐藏起来的贪官这几年再也隐藏不住了。另外,由于清官大都不求闻达,默默奉献,因而平时并不显眼,而贪官一旦落马,则马上“坏事传千里”,时间一长,就给人一种错觉,仿佛贪官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贪官仿佛永远比清官多。而事实与这种错觉刚好相反。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历代清官廉吏,都十分重视名节操守,形成了“钱财莫为子孙谋,廉品美德后人传”的治家格言。古人十分崇尚以廉治国、以德治家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和家人都管不好,又何以治国、平天下?曾任两广总督、以禁烟而著称于世的一代清官林则徐,不仅治政有道,而且治家有方。他有自己的为官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有自己的治家之策:“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语道出了“钱”与“德”、“财”与“才”之间的取舍关系。古代…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彪炳青史的清官良吏,他们淡泊自律,清心直道,体恤民疾,公正廉明,励精图治,常以楹联表露心迹志向,自勉自警,拒贿防贪,充满正气,催人奋进,为后人传诵称道,流芳百世。明代吏部尚书王恕,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撰联悬于吏部大堂: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相似文献   

12.
张海英 《决策探索》2014,(12):71-72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的州县地方官之固定体例。《清史稿·循吏传》撰写者夏孙桐(侣57—1941)在《清史(循吏传)编辑大意》中谈到,循吏入传之标准有三:其一,官阶以终于监司(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员)为限;其二,主要政绩发生在任内;其三,必须“廉、能”,缺一不可。按此标准,《清史稿》共记载了116名循吏的事迹。这些政绩卓著、勤廉施政的州县官,是清代地方基层官员的代表,也是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两汉流民运动及政府对策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流民运动及政府对策的得失王子今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长期形成了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的文化传统。因而有所谓“安上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的说法。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吕坤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的官员,当过襄坦知县、山西提督、山西巡抚、右佥都御史、刑部侍郎。近读他的《呻吟语》,觉得很有意思。《明史&#183;吕坤传》说他“刚介峭直,留意正学”,是对他的操守的中肯评价。读他的《呻吟语》,亦可见其人品。  相似文献   

15.
曹澍 《领导文萃》2011,(14):41-42
人大教授陈传席先生著了本妙书《悔晚斋臆语》,其中有篇小文《大商人、大文人、大英雄、大流氓》,文中说“大商人必无商人气,大文人必无文人气,大英雄必有流氓气,大流氓必有豪杰气”。我很喜欢这四句话,经常揣摩。  相似文献   

16.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出自《宋史·岳飞传》,全句是“阵后而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为摆好阵势再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运用得是否巧妙,全在于指挥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  相似文献   

17.
孙学敏 《领导科学论坛》2005,(3):64-64,F0003
“隆中对”亦称“草庐对”,载于《三国志&#183;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首次会见刘备时纵论天下大势和统一国家根本大计的一席谈话,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对现代领导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是《北周书&#183;卢诞传》中对教师角色的一则论述。教师不是一般的“教书匠”,应当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  相似文献   

19.
王中山 《决策探索》2014,(18):10-12
“贾湖美,笛声扬,贾湖孕育好儿郞。忠义之士传千古,妖魔鬼怪休猖狂……”9月5日晚,漯河市人民会堂内,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沙河调”,漯河市首部原创神话豫剧《贾湖笛声》中秋献演缓缓拉开帷幕,场内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动情处,有些观众已是泪流满面,暗暗擦拭……  相似文献   

20.
眭达明 《秘书之友》2009,(11):46-47
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宝图颂》尤工。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新唐书&#183;崔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4196页。)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律格律严谨、清新自然。但他为人狂放,相当自负,曾放言说自己的文才超过了屈原和宋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