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14日拉萨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是达赖集团有预谋、有计划、精心策划的。达赖集团1959年叛乱失败、流亡国外至今,煞费心机地大肆鼓吹“西藏历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千方百计地谋求外国势力支持其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一次一次地制造事端,变本加厉,恶毒已极。作为奉献近半个世纪的一名西藏教育工作者,我和我们民院全体师生同声愤怒谴责达赖集团制造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之时,还有责任从自己数十年从事的西藏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角度,来揭批达赖集团肆意篡改历史,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2.
3月14日在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危害。这是由达赖集团组织、策划和煽动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对有暴力倾向精神病人管控工作中,普遍存在防治信息收集困难、防治体系薄弱、康复后回归社会难等问题,导致国内精神病人暴力犯罪事件频发,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为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对有暴力倾向精神病人建立一套从犯罪事前防控到事后救助的完整管控体系,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精神病患者的暴力犯罪事件。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了一起新疆解放以来最为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穷凶极恶的暴徒袭击无辜群众,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破坏了乌鲁木齐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其罪恶行径极其野蛮残忍,令人发指,充分暴露了“三股势力”的凶残本性。“7·5”事件不仅对乌鲁木齐市乃至全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新疆各族群众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对刑罚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死刑被基本废除。这一改革从19世纪初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为改革定下基调、改革逐步深入、死刑基本废除三个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死刑改革从起初废除非暴力经济犯罪的死刑,继而废除轻微暴力犯罪的死刑,最后涉及到严重的暴力犯罪。英国的刑罚改革最终废除了绝大多数犯罪的死刑,只有极少数的严重暴力犯罪仍然保留着死刑。  相似文献   

6.
“3·14”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极大地扰乱了西藏的社会秩序,危害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由以达赖(丹增嘉措)为总头子的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由来已久:达赖自1959年逃亡国外后,中央政府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对他采取了耐心等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拉萨“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给西藏工作以诸多启示。其中,培养人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提到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想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3月14日拉萨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与其后甘肃甘南、四川阿坝等藏区的闹事以及在国外“藏独”分子破坏奥运会圣火的传递,是达赖集团与西方反华势力相勾结,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其险恶用心就是企图利用敏感时机制造混乱,吸引世界目光,达到破坏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否定西藏的主权归属。达赖集团祸害西藏、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激起全校各族师生员工的无比愤怒和同声声讨,并对达赖集团策动的暴力犯罪事件对我们西藏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提出了探讨。这里摘编学校领导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员的部分来稿,以集中展现我们学校各族干部教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为西藏稳定发展、培养思想政治合格、经得起考验的人才作贡献的坚定立场和坚强信念。  相似文献   

9.
1991年7月20日至23日,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刑事犯罪学会在乐清县雁荡山举行了全省暴力犯罪对策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各界人士70余人,收到论文55篇,有20余人在大会上作了交流。会长、省公安厅副厅长邬兴华和副会长、省司法厅副厅长应益强带头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司法部犯罪预防与改造研究所副所长冯树梁副教授也作了学术讲话。该次学术讨论会围绕暴力犯罪对策问题展开了讨论,重点是对凶杀、抢劫犯罪和严重暴力性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和科学对策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行为人在运用暴力手段自杀的同时,危害社会和他人且后果严重的犯罪。自杀性暴力犯罪具有不确定的侵犯目标、暴力性的犯罪手段、有预谋的犯罪活动、突发性的实施行为等基本特征。自杀性暴力犯罪主要因矛盾的激化、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相关案件报道的负面影响、极端利己思想的主使而诱发。预防自杀性暴力犯罪应该发挥群众作用、完备法律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女性暴力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暴力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种类型,当前女性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这是令人担忧的一种现象。本文就女性暴力犯罪的特征,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预防女性暴力犯罪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困扰西方各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犯罪数量大,而且表现出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行为恶性化等不良倾向。这种状况早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因而有关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随之开展起来。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总结出许多新理论,提出了多种罪因说,制定了不少矫治措施。笔者依据有关资料,对西方学者所进行的这方面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行为人在运用暴力手段自杀的同时,危害社会和他人且后果严重的犯罪.自杀性暴力犯罪具有不确定的侵犯目标、暴力性的犯罪手段、有预谋的犯罪活动、突发性的实施行为等基本特征.自杀性暴力犯罪主要因矛盾的激化、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相关案件报道的负面影响、极端利己思想的主使而诱发.预防自杀性暴力犯罪应该发挥群众作用、完备法律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何贵初 《学术论坛》2002,(5):131-133
青少年已成为我国暴力犯罪的主体。现实与心理的冲突、存在心理障碍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和主体因素。要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 ,除了净化环境 ,关键的是要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心理救助 ,解除其心理障碍 ,防止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程伟 《理论界》2012,(1):53-55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它已经成为了当今一大社会问题,危害极大。因此,透视校园暴力犯罪之成因,思辨此类恶性犯罪再度发生的防控对策,刻不容缓。本文拟从刑事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减少和遏制校园暴力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邓玉娇案虽然早已过时,但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依然值得研究。学者们对于邓玉娇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邓贵大的主观罪过是强奸还是猥亵,从而来判断其行为是否属于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但对于此处"暴力犯罪"的认定仅应当考虑客观外在行为而忽视侵害人的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7.
暴力犯罪数量起伏的事实启示我们,对暴力犯罪生成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合理控制犯罪,树立理性的犯罪观。暴力犯罪,是指实施身体动作,给人以强烈刺激或借助于杀伤性或者破坏性工具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成的分析要立足于法的二元性,在社会系统内部寻找暴力犯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动态性、层次性的展开论证。犯因性互动论强调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参与者的互动,行为人的人格特征占据基本层次,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行为人的心理中介现实化,社会反应将社会评价与社会事实结合,最终促成暴力犯罪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银行系统预防暴力被害的若干问题骆梅芬近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侵犯银行系统的暴力犯罪的案件以其案发频繁、被抢数额大、人员伤亡大、社会影响恶劣而倍受关注。与大多数的犯罪案件一样,侵犯银行系统的暴力犯罪亦有犯罪人和被害人两方面。关于犯罪人及其...  相似文献   

19.
无限度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防卫行为。这是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进一步完善。要正确认识无限度防卫 ,必须弄清其防卫范围、防卫时间和防卫目的三个要件 ,同时要搞清它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无限防卫权”法律规定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殿美 《文史哲》2002,4(4):52-56
我国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有悖于权利有限说 ,容易弱化对不法侵害者应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诱发更严重的暴力犯罪 ,导致防卫人与犯罪人两败俱伤的结果 ,也不符合国际社会防卫权发展的总趋势。在司法实践中 ,应限制这一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