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采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分析当代日本街头摄影师森山大道之代表作品集《猎人》与《凶区》中的作品,并采用隐喻互动论、隐喻多空间模式对作品进行深入解构,以了解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及内涵。街头摄影师在拍摄作品时,可以充分考虑隐喻与其作品之关联,获得艺术创作时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弗兰克·穆尔豪斯是澳大利亚新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以间断叙述技巧而蜚声文坛,其著名的短篇小说《与人性相关的五个事件》就是这一叙述技巧的典型代表。间断叙述在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的叙事功能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空间的参与,才形成了所谓的间断叙述,尤其是亨利.詹姆斯提出的空间场景系统更是对间断叙述的形成起了支撑作用。此外,作品中所反映的超越和本真两大存在主义哲学内涵的展现过程又与空间场景相呼应,可谓内容与形式达到了最大限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初的英国现代主义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深谙当时人们面临的不幸,在作品中让其笔下的人物遭遇或虚无或混乱的现实与心灵世界。代表虚无的空屋空间与代表混乱的狂欢空间都否定了新秩序建立的希望,但作者却从未放弃自我拯救的尝试。在一系列探索之后,具有女性特色的乌托邦空间,成为承载作者重建心灵秩序的完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自问世到现在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有趣的司芬克斯现象,很多批评家都在为这个“谜”寻找谜底,然而这个谜底从来没有人能真正揭晓过。自接受理论问世后,千方百计地寻找文学作品终极意义的企图就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了。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并不仅汉是在解释作者或作品,而更多地还是在代表批评家所处的社会对作家作品作出解释,或者,干脆仅代表批评家本人说出对作品的见解或感受。随着时间、空间以及作为批评家个人的流动和迁移,得出的结论自然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致力于反映人物的心理意识,以突出“心理时空”淡化物理时空和空间蒙太奇等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其早期作品《邱园记事》中,四块生活“碎片”的攫取和空间并置是“重要瞬间”和“空间蒙太奇”等创作技巧的开端,而空间节点中蜗牛的插入使得小说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歌苓是美国新移民作家的突出代表,其作品创作视野开阔,创作主题丰富。就小说叙事的人称机制而言,严歌苓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她创作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多采用叙述者的回顾性视角与体验性视角交替登场的叙事模式。相比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严歌苓对全知视角和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的运用娴熟自如,其作品因此而呈现出叙述视角和人称机制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经过长期且广泛讨论,主流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创作作品的工具,并应当从客观结果上判断其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该观点也被司法裁判采纳。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作品认定与版权归属的特殊性问题。生成式AI作品版权的数字化、强需求性和高生成效率三大特点,要求我们在尊重作品版权私权性的同时,对其挖掘文本与数据的行为以及对其生成作品的使用,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为适应生成式AI产业需求和未来应用场景,可以在既有版权规则基础上探索建立版权共享模式。同时,在版权归属上,注重作品创作的实质性智力投入并侧重投资激励,扩大合作作品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的小说《城的灯》中的冯家昌代表了一个序列的文学形象:艰难进城的乡下人。作为一个颇受争议的乡村个体,冯家昌富有极大的阐释空间和研究价值。沿着冯家昌对"他者"的追逐这一情节线索,依据作品对道德的超越、文本对象征修辞的使用、作者对故事结构的时空安排,以及读者对文本进行的形态各异的解读,可以重新认识这部作品、这个人物,以及冯家昌背后的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   

9.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因而文学欣赏必然要受到时空观的制约。时空观,在人们的整个思维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现代英语散文中的空间顺序变化多,跳跃大。在阅读和理解一篇英语散文作品,尤其是高级英语散文作品时,若缺乏空间概念势必导至对作品理解不深,有时甚至堕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云的境地。理解和把握这种空间概念,能极大地提高阅读和理解高级英语作品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现代英语散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各种空间顺序关系的剖析,以便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阅读和理解的实际能力。 所谓空间顺序是指作家在一篇作品中为了使段落的发展具有连贯性而运用的一种逻辑安排,是一种段落发展的手段。空间顺序的发展技巧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主要有四种:多层次的空间顺序,双层次的空间顺序,动态空间顺序,静态空间顺序。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鱼》是一部另类作品,将作品纳入到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框架的考量中,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谭恩美以独到的笔法建构出作品的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空间旅行的表层环形结构与内嵌的标志性“亚空间”单位构建多层次空间图像,实现主题观照;“幽灵”叙事,虚实辗转,营构时空体;文本设置中的情节并置、闪回、碎片独白打破时序园囿,突破读者感知限制,创设文本重构空间。这些特点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空间书写策略,体现了谭恩美对传统写作的超越与独特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孔乙己》中,文本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我”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叙事,一层是表面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另一层是潜在的自我心理流程的揭示。作者赋予文本丰厚而深刻的审美内涵,表达出哲学寓言层面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反省抒情意味,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现代主体意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审视。其叙事机制的现代性代表了五四作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边缘知识分子乔治·格里布在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找到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也是格里布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探寻生存价值的过程,其生发出的形而上的思索和执着的求真态度映现出他内心的光辉。格里布寻找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信念。该短篇小说体现了贝娄作品中一贯的肯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画工曲笔的契机和缘由,帝王与昭君及后宫嫔妃间感情纠葛的细腻描摹,以及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等三个方面与中国原著的焦点截然不同。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的迥异。它融入了浓郁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为我们体悟两国风土人情的差异、把握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早期问路故事主要有圣贤问路和君主问路两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所问者为具体的路径,回答者却以大道相告,问和答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之别.问路故事的主客双方通常是两类不同的社会角色,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构成作品内在的张力.大道是无法直接言说的,因此,指路传道者的语言多是象征性的.这类传说故事的主要角色通常是两位,有时是三位,根据具体的情节而设定.古代早期问路故事的出现与道的哲学抽象历程密切相关,体现了道在哲学抽象过程的多重指向和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文字极简,结构简单,充分体现出其文学最简主义的创作风格。这使读者有极大的空间对其主题和寓意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并进而对其作品内外的人生展开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叙事聚焦的运用和转换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并提示作品主题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以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孩子为核心的构建起来的故事 ,具有悠久的历史 ,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 ,成为世界著名故事类型之一。本文对该类型故事源头在哪里 ?中国同型故事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 ,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8.
《巢》讲述了汤姆·基利帮助幼童凯走出创伤、建立自信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汤姆重获人生的尊严和价值。表面上看,澳大利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毫发无伤,人们沉浸在工业急速发展的狂喜之中,然而繁荣背后却暗藏黑洞,人际关爱的荒漠化成为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何守护住爱的家园成为摆在澳大利亚人面前的重大社会课题。小说借回顾反文化运动暗示嬉皮士当年倡导的人际关爱理念对当下澳大利亚社会爱的沦陷有重要的救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20.
庐隐对女同性爱的书写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以展演创伤的方式,挑战了世俗对女性之性所安排的异性爱/婚姻这一出路;二是利用异性爱表面下暗藏同性爱欲望的方式,部署了一种弱势的反霸权美学。但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使庐隐对女性之性的想象挣扎于对意识形态的逾越与禁锢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