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解放军成立地方领导小组反腐维权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正在各级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便更有效监控涉军违法行为并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这一措施的出台恰逢中共领导层大力整顿军队、提振士气,并在不动摇公众对军队信心的情况下根除腐败。"各级要始终坚持把涉军维权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对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涉法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高压态势不松、力度不减,"不敢腐"的威慑作用逐渐显现,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微腐败",这不仅严重侵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直面"微腐败"的特点及危害,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对策进行有效治理,形成基层反腐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不断增强群众对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军事     
《领导文萃》2014,(12):137-137
解放军成立地方领导小组反腐维权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正在各级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便更有效监控涉军违法行为并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这一措施的出台恰逢中共领导层大力整顿军队、提振士气,并在不动摇公众对军队信心的情况下根除腐败。“各级要始终坚持把涉军维权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对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涉法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正>网民和反腐机构利用互联网揭露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从而影响政府反腐工作进程,这一现象被称为网络反腐。网络反腐之所以逐渐兴盛,一方面在于互联网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网络反腐主体意识到网络反腐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便利性使反腐主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其匿名性使反腐主体可以通过匿名方式有效保护自己;其交互性使反腐主体  相似文献   

5.
杨子晚 《领导科学》2012,(34):22-24
舆论"扒粪"是一柄双刃剑,在发挥了网络曝光监督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网络"乱象丛生"的缺陷,并且与现实反腐需要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然而,完善惩防腐败体系,是新形势下惩防腐败的杀手锏,也是保障与支持舆论"扒粪"的长效机制。结合实际,笔者就完善教育、监督、制度和惩治四位一体的惩防腐败体系建设,鼎力支持舆论"扒粪"做些探究。一、夯实教育基础,增强反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一、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网络给予网民一个充分表达话语的平台,将网民的意思和想法得到更充分、更明确的表达。网络反腐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在腐败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网络反腐具有传统反腐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网络它本身是把"双刃剑",这就是的网络反腐也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1.网民缺乏理性思考、易走极端路线。我国的网络反腐尚未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网民在意向表达方面:1.1网民非理性表达,放大腐败问题。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与腐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反腐在政治领域中逐渐成为反腐斗争的新途径、新模式。作为传统监督模式的补充,网络反腐已经成为社会开放、政治民主、民众参政的重要标志。但是,网络反腐只有个别成功案例,没有作为强有力的制度安排,也没有正式纳入反腐体制。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制度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制度的层面构建网络反腐体制。本文从研究网络反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出发,探讨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以便从制度上完善我国网络反腐体制,并将网络反腐作为一种常态的反腐方式纳入反腐机制,从而,强化网络反腐这个监督权力、预防腐败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反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发现,各省反腐努力成果与腐败高发领域等相关性并不大,即各省的房地产、土地出让等腐败多发领域与各省反腐效果关系不大。从新制度理论来看,来自中央坚定反腐决心和系列反腐制度改革产生的反腐强制压力,以及公共舆论和公众的反腐期望造成的外部压力才是各省反腐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表明,当前的反腐败工作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真正做到"四个不减",就很有可能形成制度化反腐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的反腐工作中,一支新力量引起各界高度关注,那就是网络监督。网络监督用“实绩”证明了自身的力量和正义,也激发了公众反腐的热情,如何将网络监督与制度反腐无缝链接起来,从而在源头预防腐败上取得新得突破,人们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0.
外刊外报     
正"小官巨腐"凸显地方官员腐败严重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河北省一名腐败官员被查家中藏有1.2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并拥有68套房产。这名官员和另外230多名官员的腐败案件凸显地方严重程度。河北省政府承诺加强反腐行动,尤其是加大对主管土地、城建等领域官员的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反腐这一公众参与政治的新的反腐败形式在我国得到很大的发展,相当一批腐败官员因被网络曝光而纷纷落马,对网络反腐的学术研究在我国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一、网络反腐研究的概况 综观国内目前的网络反腐研究,笔者概括为两点. 首先,网络反腐学术研究伴随着网络反腐的实践而展开.2008年之前,仅有零星的网络反腐研究成果,2008年之后网络反腐研究渐热,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和官方对网络反腐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同欣 《领导广角》2003,(1):15-18
“腐败”定义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反腐范围与内容的确定。然而,目前社会上却出现了泛用与滥用“腐败”概念的不良倾向,把市场活动中甚至科研、文学等领域中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也归为腐败范围之内,这就将反腐败的范围和内容扩大化了,这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反腐的正确认识和人们的反腐信心,还直接影响着反腐成效的提高。因此,要增强反腐的成效,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是必须先解决“腐败”要领的泛化与滥用的问题,最后才能达到提高反腐成效,增强人民反腐信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腐败案件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体被揭发,"网络反腐"一词也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网络反腐产生可以说是借网络发展的大势,但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网络反腐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战场有着传统反腐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信息的互动性、参与的便捷性等等。本文基于此,就网络反腐的兴起缘由及其相关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的普及,农民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以后就多了一重身份,再加上农民的网络反腐,故而作为网民的农民就成为一种身份政治背后的抗争主体。农民在这样的境况下所进行的网络反腐和政治博弈呈现出五个特点。导致农民选择网络反腐的原因在于基层干部的乱作为和不作为,以及线下利益表达的不通畅。为此,在治理农民网络反腐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如何治理"苍蝇"的腐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与依法治村是不二的选择;另外一个就是农民的话语模式需要治理,对夸大其词、诬告和污蔑的农民网络反腐则应该依法处罚,也需要"送法下乡",以让农民的反腐和抗争在法的框架内行事,从而在"作为"和"法治"的双重作用下,杜绝暴力性群体性事件发生,从而维护底层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动高压反腐策略,采取"零容忍"的反腐态度,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战略,敢于动真格,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一律查处,体现了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目前,我国的"零容忍"反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官员"不敢腐"初显成效。但是我们集中关注的是一把手或者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查处具有  相似文献   

16.
《决策探索》2009,(23):81-81
最近,随着周久耕、文强等一批腐败官员的落马,反腐再度引人注目。对于贪官,从法律到政策都是坚决打击,然而对于行贿者——官员腐败案的另一方——打击力度却还远远不够。于是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将行贿与受贿同罪同罚,形成对腐败的夹击势态。然而,“接轨”条件是否成熟?效果会有多大?舆论颇有争议。  相似文献   

17.
反腐败与腐败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体,围绕腐败空间的挤压与扩张、腐败收益的挤出与提升,反腐败与腐败相互对抗。为了反制反腐败打击措施,腐败形态结构会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以避免被查清,进而导致个人腐败向高级阶段的集团腐败发展转化。只有在反腐力度不足、时间不持续时,腐败才会演变发展,反之,就能遏制腐败。由此发现引导集团腐败形成的内在逻辑——应激机制:不彻底且不持久的反腐打击会对"腐败机体"造成破坏程度不足的刺激,从而产生适当应激反应,促使腐败发生调适性的进化转变以适应反腐压力。反腐败的力度与时间是决定应激机制激发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力度与确保持续是遏制腐败发展、防止形成集团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是向政府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其内核价值中的契约精神和民主法治具备反腐败的可能性,在认识到公民社会对腐败腐败治理的意义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引导公民反腐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不仅铺开了腐败的治理网络,对整个社会的腐败治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贪不腐也会被问责?在“反腐风暴”席卷下,一批“廉而不勤”的官员受处分并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12,(49):10-11
近来,"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政治内斗+媒体炒作+网民狂欢=贪官倒台。这便是如今中国式反腐的黄金定律,目前纪录保持者是重庆北碚区前区委书记"雷冠希":63小时。人品低劣、道德败坏甚至面相丑陋,占据各种版面,成为这些权色交易主人公的标签与注脚。而在舆论风暴的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