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地理作为高考中文科综合的一科,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不少同学因为高考中地理失分严重,不但影响了文综的成绩,也影响到高考的成绩。因此,不少的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就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本文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遵循这一原则,运用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互为渗透的手段,在中学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  相似文献   

4.
刘戈 《宿州学院学报》2001,16(1):135-135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诸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则是地理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高考发展的趋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解题的辅导,要注重穿插应用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一章一节后的复习教学中.下面是笔者在高三复习课中实施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课,掌握一些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无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一旦对某种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深入研究。兴趣越浓厚,积极性就越高,这是由于兴趣能使人感到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他们投入高度的注意。所以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引起高度的注意。那么,数学课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能力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参考,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地理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但是初中考高中不考地理,所以许多学生还有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也就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人去积极活动.表现出人的个性积极性,对丰富知识和开发智力十分重要,俄国大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怎样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呢?从外语这门课本身来说,由于不具备语言环境.学习过程中又需要大员的记忆工作一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但学生对外语的好奇与课本中有趣的文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做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并设法使其持久.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笔者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10.
李荣 《社区》2014,(33):21-21
新近在上海嘉定区新成路街道采访,社区志愿者薄连城的一席话让人深思:“在社区做志愿服务.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也找到了乡愁。”不搞“嵌入式”,而是培养“精神土壤”,让社区志愿服务精神“自己长出来”,围绕人的兴趣与爱好形成一个社区公益“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以下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教师自身应该有极高的地理素养,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应注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实践中考虑到兴趣的作用,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在少年期已比较明显地出现了个人兴趣爱好。到了青年初期,就有兴趣分化的趋势;当然也有一些青少年对课内外各种学习似乎都有兴趣,分化程度不深。为着了解当前初高中学生对各学科兴趣的实际情况——对某一学科最喜欢的原因或最不喜欢  相似文献   

14.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本身包含“四史”内容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关。在融入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对“四史”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史”内容挖掘不深和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须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功能,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路径,即课前准备好“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中守正创新讲好“四史”内容,课后巩固“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谨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者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养成入手,探讨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为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设计多种课型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和教材特点,采用“多种课型”穿插进行的方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故事课。为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用“故事课”形式,给学生讲教材中的故事。二、问题课。经常在课前把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这门课,对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然而,对这门课的开设,并没有引起领导和教师的普遍关注和支持,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重视,有时候,任课教师也缺乏自信力,总觉得这门课“档次”低,站在别人面前,自己“矮了一截”,因而消极应付,没有多少积极性。这样一来,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很难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合格师资中的特定作用。根据这种情况,结合几年来教学工作的实践体会,我认为,要想实现这门课程预期的教学目的,要想获取这门课程最佳(或极佳)教学效益,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努力:  相似文献   

18.
刘影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34-134
观察是发现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1)观察兴趣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是活动最重要的动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  相似文献   

19.
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陈霓,段志力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于这门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模范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对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加强语言和形体语言的表现力,以此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