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夷译语》系明清两代四夷(译)馆出于译员教习或翻译的需要,由官方编纂的多种番汉对译辞书之总称,《西番译语》即为其中一种。此书是清初的一部藏汉翻译词典,保留了大量清初的藏语词汇,对于研究清初藏语及中国翻译学史,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明代《西番译语》乙种本中的藏文在汉义和对音汉字之间的表义表音链接方面很多词项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析,有助于藏学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藏汉翻译的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季文,男,汉族,湖南湘潭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80年任副教授,1991年退休。至今仍坚持着藏学研究工作。他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期间共带领45个班次,学生806人,其中研究生131人;先后带领3个班级,共55人前往藏区实习;科研方面:著有许多语言和翻译教材以及很多研究著作。其中包括:《藏语安多口语》《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藏语拉萨口语》《汉藏翻译教材》等教材;著有《藏译汉音的〈波罗蜜多心经〉校注》《论拉萨音归纳问题》《藏文翻译史略谈》等研究著作;先后还前往西藏、玉树、甘南等地开展了多次科研调查。目前正致力于敦煌文本的研究,已出版《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  相似文献   

3.
明末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传万历五年条有"五藏刺麻"一语,检查当时史事,五藏刺麻是乌思藏格鲁派僧人锁南坚措(第三世达赖喇嘛),五藏不是名号,乃是藏语地名■(dbusgtsang)的记音,而明清《西番译语》里■字读音近乎汉字"五"。至于清代西藏地区的满语名称wargidzang(意为西藏)是汉语地名"西藏"的翻译,并非藏语■(乌思藏、五藏)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拉宗 《西藏研究》2023,(3):83-89+162
新词术语规范化建设作为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民族地区准确学习、使用和推广。藏语新词术语的翻译和规范统一问题一直是全国涉藏州县乃至整个藏语翻译界长期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如今,新词术语量大且面广,发展速度又快,与此同时,译名混乱和不统一问题也相继而出。因此,藏语新词术语的翻译规范和译名统一已经迫在眉睫,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持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我和D.D.赫尔弗斯于1989年发表的题为《古典藏语的施事者与行为》一文中研究的有关传统藏语语法学对'及观点的一些补充论述。在我们的合著中,尽可能完整地解释了藏语语法中的叩叮q帕',施事者以及跟动词行为有关系的施事对象等因素,但有待于进一步描述。目前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北村甫教授并不是一个藏学明星,尽管冯蒸同志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北京,1979年)240页中有他一小传,但不过二百字上下,连生年、学历均无交代。因为北村先生是搞藏语的,而且是搞实用藏语学的,所以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是不会去读他用日文写的论著的。在西方,北村先生就更遭冷落了,因为一个研究藏学的西方人是很少能看懂日文的。北村先生当然不甘寂寞,他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论著,才使西方人对他略有所知。今天,我们要为北村先生树碑立传,因为他从二十多岁起就从事藏语的研究,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四十多年。  相似文献   

7.
赵心愚  徐晨 《民族学刊》2022,13(2):74-80, 140
《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是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1912年发表在国际汉学杂志《通报》(T’oung pao)上的一篇论文,雅克?巴克1913年在莱顿出版的《么些研究》(Les MO-SO)一书将其收入,作为此书的第三部分。《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第二部分“路线指南”中的“路线A”资料译自清代西藏地方志《西藏图考?程站》,是这篇论文的重要内容。沙畹将这一资料全文翻译并详加注释,说明他在相关研究中重视并充分利用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也说明沙畹此时有将滇川藏毗邻地区纳入其中国史地研究的兴趣与考虑。  相似文献   

8.
号称“世界屋脊”的阿里地区,是祖国西陲的门户和屏障。解放以来,除少数自然科学工作者去那里进行过考察以外,社会科学方面的调查研究一直未能很好展开。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瞿霭堂、谭克让同志曾深入实地,对该地区所属七个县进行了一次重点的语言调查,汇集了数百个语法例句和上千个语词,写成了《阿里藏语》一书,填补了藏语研究中的一项空白。《阿里藏语》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3年2月出版,第一次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阿里藏语的概貌,确定其方言归属。该书不仅是藏语方言研究中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一般藏语研究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9.
藏语传统辞书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而且在词目编排时采用了许多与其他语言的辞书截然不同的方法。早期的《翻译名义大集》等综合类辞书及《藻饰词论·长寿藏》等词.藻类专业辞书,均使用了按语义分类词目的类序编排法。随着藏语正字辞书的出现,编纂者开始采取以字母表为顺序的词目编排方法。到1434年强巴林巴·索朗朗杰在编纂《词语分别显明庄严》时,已经使用了非常严谨地按字母顺序编排词目的方法。另外,藏语传统辞书在编排词目时还运用了数序编排法、前置辅音编排法、上置辅音编排法、元音顺序编排法等藏语辞书独有的词目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10.
和继全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7,8(5):35-40, 105-108
纳西东巴文献往往被标以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标签.东巴文献是其创造主体祭司们在各个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积淀,但从历史层次的角度来看,根本上是长期文化互动过程中和其它民族共创的结果.其内部圈层可分解为民间口诵文献的象形文转写、早期本教经文的东巴文翻译、本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藏传佛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其他民族文献译本等.以往我们在表述某一民族文化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的惯性思维,即是单一群体独创或借鉴其他群体文化后再创造的结果.东巴文献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一些具有唯一性的民族文化也可能是多民族共创的结果.通过对东巴文献内部圈层分析,找到文化共创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认识文化源流和发展脉络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志仲,经名萨力赫,甘肃省监夏市人,以摆杂货摊为生,他是陈克利从未晤面的挚友。文化大革命中他舍命保存了陈克礼翻译的《圣洲经》手稿,从此伊斯兰教有了汉文《圣训经》,结束了千百年来无汉文全译《圣训经》的历史。1962年2月,陈克礼从陕西铜川煤矿劳动教养队获释,回到河南襄城县家中。不久又被补戴了右派分子帽子,管制劳动。生活再次陷入极度困苦之中,但他在劳动之余依然惜时如金地进行翻译和写作,把一卷卷手稿陆续寄给马志仲保存,希望有机会能出版。1965年秋,在北京的朋友给陈克礼来信说可以帮助出版,陈克利即写信要求马志…  相似文献   

12.
罗曲  高翔 《民族学刊》2019,10(1):88-94, 126-128
在贵州彝区的毕摩文献里,有一部反映孝文化的文本《赛特阿育》,与流传于汉区的董永行孝相关文献有密切关系。从情节内容看,《赛特阿育》是对董永行孝相关文本的彝文翻译改写,将其与董永变文、宝卷中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天仙配宝卷》应是《赛特阿育》的文本源。  相似文献   

13.
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形成了若干学科的藏语名词术语。自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以来就有了藏文文字翻译,从周边翻译了佛教经典、哲学、医学、星象学等诸多学科的典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翻译工作在许多学科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藏语科技论著及其名词术语翻译相对滞后。虽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在北京的藏语文翻译界进行的一次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并介绍重点所访几家单位的翻译原则、现状以及译风等情况的同时,立足于语言文化逐步向科学性和世界性发展的态势,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思考并探讨了藏语专词术语之所以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因期许于能对藏语文翻译业以及藏语文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作者由衷地阐述了个人对造成藏语术语混乱的主客体原由的看法,以探讨者的身份与藏语文翻译界的同仁进行了诚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擦珠·阿旺洛桑幼年被认定为色拉寺麦扎仓擦瓦活佛的转世灵童,21岁考取拉然巴格西学位,曾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僧官。西藏和平解放后,他积极投身于西藏的新文化建设中,教授藏语文、进行藏汉文翻译,参与藏文版《新闻简讯》《西藏日报》等工作,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创作诗歌赞颂西藏的发展进步事业。文章简要梳理其生平,以汉文版《西藏日报》的报道为中心,介绍擦珠·阿旺洛桑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对西藏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你看到那一本本红色封面的荣誉证书、聘书,当你翻开那浸透着心血的《藏语语法论集》和《<云使>浅释》、《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多识诗文集》等一部部著述时,你也许以为它们的拥有者和作者多识教授一定是从铺满锦绣、鲜花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会以为这位如今早已名嗓海内外的学者的生命之舟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你错了。在多识教授62岁的生涯中,他的追求是崇高的,他的信仰是坚定的,但他走过的道路却是历经苦难、坎坷艰辛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曹成章、张元庆著《傣族》(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已于1987年由泰国国务院泰国史有关中泰关系的中文资料委员会翻译出版。该委员会会长良·西提素为之撰写了译著出版的《前言》。他在《前言》中说:“泰国史有关中泰关系的中文资料委员会选择翻译的这本书,是曹成章先生和张元庆先生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强调指  相似文献   

18.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使用科学方法记录藏语第一人,也是中国运用语音学和音系学原理为拉萨话整理出科学语音系统的第—人。他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译著中的拉萨话记音影响深远,其拉萨话语音系统至今仍是研究藏语方言和拉萨话的基础。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译著中的记音进行了综合的述评。  相似文献   

19.
山口瑞凤,日本著名的中年西藏历史及语言学家,1926年生人,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文学部教授。1953年毕业于该校文学部,毕业论文的内容为通过藏文对梵文的翻译现象来研究藏语的语法特征,并以此获文学士学位。随后进入东洋文库研究部,在著名藏学家青木文教的指导下从事西藏史地、文化宗教史及文献目录学的研究和藏文典籍史料的整理,并主持该部的西藏问题研究讲座。1957年在印度及西藏佛学研究专家中村元的帮助下赴法深造,由于享受了洛克菲勒基金,使他得以在巴黎大学高级研究所第六学部史学研究中心及法兰西国家科学院度过了多年的研究生活,并受学于法国第一流的汉学家石泰安与女藏学家拉露的门下,开始专攻中古藏语及敦煌古藏语文献。石泰安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提出翻译标准的三方面:忠实、通顺和美,这三个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将阐述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标准,并且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验证他是否在实践中做到其提出的三个标准,并详细分析他在实践中是如何做到这三个标准的。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使读者对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可以在翻译中更好地运用林先生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