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第三人称叙述是站在  相似文献   

2.
人称指示是话语中关于人物人称的指示。用于人称指示的语言形式称为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指代人物的人称代词,一类是表示人物的表人名词。人称指示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进行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变换,有时进行不同人称之间的变换。  相似文献   

3.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4.
醴陵方言是湖南湘东的一种重要地方话,本文通过分析醴陵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及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认识醴陵方言的语言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甲骨刻辞到明清白话 ,汉语在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无标记到有标记的发展过程。上古汉语使用单复数同形的表达方式 ,中古以后 ,随着“人称代词 +辈”的语法化 ,导致了“们”系列标记的产生。在汉语史上 ,“人称代词+们”曾一度发生合音化。明代以后 ,随着合音字“俺”、“您”、“亻昝”的解体 ,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趋向于定型。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人称代词带修饰语的形式日益流行 ,但它却是一种与汉语传统语法规律相违背的表达形式。本文通过考察该形式的使用 ,复现之后的发展及其特殊的表达优势 ,揭示了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带修饰语形式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间接指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对于所要指称的对象(既包括听话人。谈话涉及人,也包括说话人自身)常常不作直接指称,而是换用一种间接、曲折的表达方式。这种对交际关联者的间接指称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际需要,其中蕴含着有关人类交际心理。社会交际文化等方面的有益信息。本文拟就古今汉语中的间接指称现象作一些分析论证,以期对这一问题及其他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所神益。汉语中间接指称的现象,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据我们考察,间接指称先是用于亲身参与交际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然后才用于对谈话涉及人。言语交际中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  相似文献   

8.
岳阳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1,22(1):97-103
揭示岳阳方言代词的系统,对岳阳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与表领属的关系、反身称代的成因,作出分析;对指示代词的两大系统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分布作出平面描写,可以为岳阳方言代词历史成因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语气、基调和情态是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运用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观对唐诗中人称代词"君"开展研究,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君"存在多种语义潜势,在具体语篇中可用于彰显交际双方身份差异,也可以表达对交流对象的尊重和礼貌,是利于缩短双方心理距离,营造良好交流氛围的有效方式。敬称"君"实为古诗人偏好的实现人际意义的常用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究人称代词的言语角色、语义和指称等与英语中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问题,人称代词的使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人家"可以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即分别指代"我"和"你"."人家"还可以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即指代"他/她".语言具有功能性."人家"指代"我""你"和"他/她"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并且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其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所谓的泛指人称句中“零形主语”(也包括具有相同功能的用作间接格 ,有时也用作第一格的具有“泛指”意义的代词 )的指称潜能 ,阐释了这类句发挥的功能是如何同说话人的观点相联系的 ,论述了泛指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和不定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在指称 -语用特征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所”字语法研究吴正中,李清(二)指示代词Ⅰ.近指指示代词──此、这、这种、这个1.所以(1)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腹兵法·威王问》译文:出谋划策,(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用这种方法使敌人无法防备。)(2)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问题。该方言点的人称代词系统有两套形式,我们称之为"第一式"和"第二式"。单数第一式为"我侬(我)、奈(你)、伊奈(他)",复数第一式为"我拉(我们)、娜拉(你们)、伊拉(他们)";单数第二式为"吾(我)、奈(你)、伊(他)",复数第二式为"佤(我们)、娜(你们)、娅(他们)"。第一式常用作主语,也用于单说或强调,第二式常用作宾语、定语。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藏语拉萨话(以下简称藏语)和汉语普通话(以下简称汉语)一样,代词都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疑问代词四类。本文就依此四类将藏语和汉语口语里的代词作一简单的比较。 (一)人称代词:藏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基本上相同。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深入分析了进入"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即M+PP结构]人称代词的语义特点和指称特点,以及修饰语的四种语义构成--指称性、陈述性、修饰性、限定性;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和认知语法的主观性理论,结构主义的分布、比较、变换等研究方法,从共时角度探讨M+PP结构内部的语义关联特征--降级述谓结构直接建立语义联系,得出M+PP结构是修饰性向心结构和语义双指结构的结论,最终阐释了M+PP结构的深层语义功能在于变陈述功能为指称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尹洪波 《江淮论坛》2011,(3):172-176,141
在西方语言学界,语气(mood)是指动词为区别说话人对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事件或状态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属语法范畴。情态(modality)是一个语义范畴,指说话者对某一命题、事件或状态等的信念或态度。语气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非唯一手段。学界对二者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在语气名目下所研究的许多东西基本上都属于情态。汉语“语气词”所表达的不是“语气”,而是“情态”。也许把汉语的句类看作是言语行为(speechacts)类比看作语气类更合适。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以言语行为类型为标准区分句类,比以语气区分句类更具普适性。至于口气,本文认为是超音段(super-segmental)性质的语音特征,如说话的高或低,轻或重,缓或急,严厉或温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