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剖析了《蝴蝶与坦克》原作的多模态话语,表明了“坦克”和“蝴蝶”是西班牙内战和共和军前军人佩德罗的隐喻,分析了佩德罗横死于共和政府军军人寻衅滋事后蓄意枪杀之必然和他横死之难以昭雪的原因,揭示了战争是戕害欢愉美好生活的恶魔。  相似文献   

2.
针对世博话语的构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福柯话语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世博国家馆"多模态语篇"性质及"新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了世博馆数据特点,从"多模态语篇"五种交际模态视角解读了"世博话语"组合案例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多模态语篇"展示了各国文化并诠释了世博主题。结果证明: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世博话语"构建研究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知网网络数据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状况。统计数据表明,自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中国,学者们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包括模态本身的研究、模态间的研究、多模态语料库软件开发以及多模态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发现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视觉多模态与人们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多模态的基本概念与认知的一般过程,然后系统地阐述视觉多模态作为社会符号形态的符号间性和认知功能。但是,本文的重点是根据不同模态与不同模式的阅读实验数据以及阅读者在实验中所发生的物理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数据,采用对比法多维度地分析和解读多模态话语和单模态话语在阅读理解、词汇的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中所产生的差异,从而揭示了视觉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功效及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多模态话语符号通过相互协同、强化、补充、调节,共同实现话语意义;基于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根据多模态话语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设计口译教学模态;同时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等教学四素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互动教学系统,从而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出现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编写和使用《影视英语视听说》的实践,回顾总结具有多模态特点的视听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特点,探讨外语教学如何实现多模态和多媒体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促进外语教学.结论指出外语视听教材的多模态化是发展趋势,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学生多模态感知为基础的多模态外语视听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几个重要理论观点及介入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分析并试图全面准确地解读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问题。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参与社会实践是各种社会符号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信息科技的发展促生了诸多新兴多模态话语形式,这些话语的纷繁与复杂使得多模态话语的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目前为止,多模态话语跨学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社会符号学、交互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跨学科研究维度不够宽广、研究深度欠缺、实证研究较少、跨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滞后、国内研究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与多模态话语研究相关的跨学科团队建设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重视微观研究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互存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话语交流中,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多模态选择可以有效地实现话语意义的理解,使交流的信息易于接受,避免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为构建多媒体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场即席话语出现于人类文字发明以前,存在于鲜活整人的亲历过程中,具有多模态性质,与人类当下认知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应以多模态感官为基点、以人类当下认知为理论框架、以多模态充盈亲历及多模态充盈信息为切入点、以贴真建模为基本思路,尽量贴近人类在现场即席会话中进行多模态互动的充盈亲历过程。在这样的研究思路下,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成为现场即席话语研究的具体操作手段。多模态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带来的研究选题包括:站在普通行为理论高度开展的语言研究、传统语用课题的重新考察、特殊人群的语言研究、濒危语言或方言保护及多模态修辞现象研究等。现场即席话语研究及对应的多模态研究方法,连接着认知科学和人类语言能力发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是未来语言研究的新兴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利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利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们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以此为载体,对他的人性观进行探析,试图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鲁迅的进化论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也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3.
人性观是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点。西方管理人性观先后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对应形成了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立足于人性观的嬗变,把握管理理论的变革,有助于探寻符合人性需求特点的有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5.
进化与伦理     
达尔文不仅凭借其《物种起源》奠定了以个体自然选择论为核心内容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人类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爱和同情的理论,《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共同构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完整内容,达尔文把恩爱、同情心等社会性本能当作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但他不能从基因层面思考利他主义的问题,当代进化伦理学立足于基因选择来说明利他主义现象,基因进化克服了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二元分裂。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自1897年由严复《天演论》译稿初识进化论,新的历史时空观由此开启,其政治、社会、文化观念因之而变:1902年前后力倡竞争、革命、破坏主义等力本论思想,不久转向主张调适、渐进,20年代重新阐释“进化”,指出物质进化与精神进化的区别,尤其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螺旋演进甚至循环往复的进化的特殊性呈现。基于人文视野对进化论认识的调整与深化,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18.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红字》表达的深刻含义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诠释《红字》中3个主要的人物,探讨在清教的专制统治下,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以及主人公在此压制下人性的发展,以此揭示作者霍桑本人的内心世界,即内心对爱的欲求以及呼吁人以极大的勇气抛弃虚伪、回归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戈尔丁小说以关注人性和对非人性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对象征体系的外化,使之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以犀利之笔,在善恶格局中聚焦于非人性;叙述世态人情中人性的缺失;对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恶进行曝光,从而传达其独特的人性观——“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