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有善有恶"人性观是王安石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还蕴含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作为道德修养工夫论,王安石成性论包括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式、方法,成性的阶段、过程等。作为王安石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成性论蕴含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对君主、政府、国家之作用的思考。王安石成性论与董仲舒、张载的成性论有同有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王符针对东汉后期政经情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思想为批判对象,提出了自己的天人新义.由于对天人关系理解的不同,王符和董仲舒对于政权合法性问题的回答也就有了本质的差别,和董仲舒的天命论式政权合法性的提法不同,王符提出了民心论式政权合法性的主张.同时,围绕天人关系以及政权合法性等问题的讨论,王符治道思想在其他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异端平民色彩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丁海虎 《晋阳学刊》2004,2(3):33-35
董仲舒的思想是包含着天道论和天命论两种意义的天人关系论,二者之间既有逻辑的也有历史的关联,他们之间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天道论与天命论的矛盾使董仲舒的天人之学陷入实践的和理论的困境,从而迫使儒家思想寻找新的理论出路.从董仲舒开始,天道论与天命论的相推互进成为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他有一整套独具特色、相对完整系统的思想方法,其中整体直观的经验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董仲舒表述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建构了严密的“天人感应”论体系,为其中华一体、万物一统的政治理想张目,并在思想方法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建设。因此,认真探讨这一思维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孟子性善说的批评中创建起来的,但这种批评存在诸多对孟子的误读.首先,孟子的人性论是统一的、普遍的一元论,董仲舒则是取中民之性为性,以部分人之性释读孟子的全体人之性,这是有意的误读.其次,孟子言性是德性论的思路,董仲舒则折回到自然主义的气性论,因此,以气性论解德性论,必将扦格不通.同时,孟子因为视性善为一体,故善是性之善,是内在的、先天的善性,董仲舒将善理解为后天的、经验的王道教化之善,以"未善"解孟子的"本善",是一种认知性误读.最后,孟子创立的道德内在性、自主性原则,被董仲舒以王道政治的目的 论而转变为外在的、他律性原则,这也是一种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思想的研究尤为薄弱。一说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往往就直接判定其为具有明显神学目的性的宗教论,而忽视甚或歪曲了这一理论思想中比较重要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实际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代表了两汉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水平,它不仅有神学目的性的宗教维度,还有人文性的伦理维度、系统整体性的宇宙结构维度和生成性的宇宙发生维度,它并非神学宗教论,而是产生于西汉具体社会形势下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周桂钿 《河北学刊》2001,21(3):10-14
董仲舒哲学在 2 0世纪一直受到许多人的批判。董仲舒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反面人物 ,是错误的也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本文从汉代的现实出发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详细分析 ,认为他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 ,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 ,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 ;屈君而伸天 ,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以历史唯物义观点来分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在汉代还是有一定的真理性 ,才会被当时的许多人认为是真理的  相似文献   

9.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兼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吴九成董仲舒是一位儒家,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本来可以不谈。但最近孙景坛同志发表了一篇《董仲舒非儒家论》(见《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不少读者的疑问,所以有必要再作一些讨论。关于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建构了一套以天论为实证基础,以人论为中间环节,以王道论为价值指向,以天人感应论作保障的一套法哲学体系。他的天论实际上就是对封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描绘;他的人论就是对处于封建社会里的民众的伦理分析与道德要求;他的王道论实际上就是他所向往的封建国家的理想状态;他的天人感应论实际上就是封建国家和老百姓的双向互动关系。董仲舒把这些现实世界的内容包裹在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的外衣之中,借助于神(天)在人们观念中的力量,熔铸成为具有强大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文化奠定了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多角度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 ,如天人感应论、人性论、灾异论、政治论等等 ,并指出董仲舒创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或政治思想体系。关于这个新的思想体系的基本性质 ,学界通常认为是新儒学。本文从政治神学的角度透视董氏学说 ,认为董氏学说具有政治神学特征 ,即政治学与神学相辅相成。没有政治学 ,其神学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没有神学 ,其政治学就失去了理论上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非儒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仲舒非儒家论孙景坛传统上在坚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时,都认为董仲舒是儒家,这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其思想从本质上讲,应为术家。所谓术家,就是先秦申子、韩非、李斯等人的学派,传统上将他们归入了法家,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说董仲...  相似文献   

13.
从异化视角分析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概念随着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董仲舒的异化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天人感应论、伦理道德、历史观等几方面作了分析。虽然董仲舒的异化理论对汉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有着长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中坚 《学术研究》2004,(5):110-112
董仲舒吸收融合了新道家、新法家等诸子的礼治思想 ,以孔、孟的儒学为核心 ,形成了以仁德为本 ,以礼治为主 ,兼容阴阳五行学说 ,倡导“三纲五常” ,礼主法辅的礼治思想。主要包括仁德论、教化论、“天人感应”论和“三纲五常”论四部分。  相似文献   

15.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王保顶司马迁是董仲舒的私淑弟子,《太史公自序》中自言问学于董仲舒。董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致仕,居茂陵,卒年史无明载,一般认为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司马迁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随家徙居茂陵,次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图从刑名法制的角度,探讨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人们往往忽视刑名法制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方面,有人把刑名法制跟董仲舒所宣扬的儒家学说对立起来。比如,在一部专门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新著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汉初六十余年间,“在思想界是黄老法家和儒家关于‘刑’‘德’之争的问题。”(见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笔者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把“刑”和“德”对立起来,并把排除了“刑”的所谓“德”附丽在西汉大儒董仲舒身上的观点,理论上是错误的,也缺乏应有的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称“董子之学”,1935年《协大学术》刊登李兆明《董学研究》一文,遂生“董学”一词,与孔学、孟学、荀学、朱学、陆学、王学并列,各领风骚千百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由张岱年、钟肇鹏等先生指导撰成《董学探微》一书,主要内容乃十二论——宇宙、人性、仁义、义利、贤庶、德才、贵志、名讳、辞指、常变、中和、大一统,造诣深度与广度超越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及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专章、李威熊《董仲舒与两汉学术》、赖庆鸿《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等,堪称董学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试论董仲舒“不与民争利”的伦理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源于《春秋》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董仲舒的学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董仲舒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正贯》。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认为“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俞序》)。 从理论上讲,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正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来的,这个社会理  相似文献   

19.
魏姝 《理论界》2023,(3):58-65
迄今,学界对董仲舒学说及其思想已有较多研究,对“春秋决狱”也有较高关注。但对董仲舒与法家的关系、董仲舒思想中的法家渊源以及所呈现的法家思想痕迹的探析,并没有太多涉及。“春秋决狱”是儒家经典学说指导司法实践的一项重要原则,现存于《通典》《白帖》和《御览》中的六个案例是研究董仲舒“春秋决狱”问题的重要文献资料。董仲舒以“原心定罪”“亲亲相隐”“诛首恶”“罪同异论”等《春秋》经义来审判司法案件,实际上是对儒家意旨与法家刑律的有机结合。所以,本文旨在从“春秋决狱”案例的具体分析出发,对董仲舒在其中的儒法交涉进行一定的阐发。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思想为核心的天人一体论,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并首先集中地表现在政治哲学方面。这个政治哲学,主要着眼于统治手法、历史演变和社会秩序的探究。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铸先秦儒家思想,为维护既成的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服务。一、德主刑辅的王道政治论王道政治是儒家的一贯理想。在先秦孔孟儒家的心目中,王道是先王所推行的正道。《尚书·洪范》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具体说来,这个王道便是以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