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3.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4.
综观西方礼貌现象的研究,划入语用学研究范围的主要是绝对礼貌,即言语行为内在的礼貌程度研究,而对具体情景所要求的相对礼貌研究则被拒之门外。本文认为绝对礼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相对礼貌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是语用最高准则“得体”的具体体现。对几个切面进行尝试探讨能够促进对礼貌理论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5.
西方礼貌现象的研究 ,划入语用学研究范围的主要是绝对礼貌 ,即言语行为内在层次的礼貌程度研究 ,而对具体情景所要求的相对礼貌研究则被拒之门外。本文认为绝对礼貌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而相对礼貌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它是语用最高准则“得体”的具体体现。对几个切面进行尝试探讨能够促进对礼貌理论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7.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哲学基本原理。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一原理不是作辩证的理解,认为运动就是纯粹的绝对,运动的绝对性中没有相对性、静止就是纯粹的相对,静止的相对性中没有绝对性,那么就违背了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客观辩证法,从而陷入了列宁称之为“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的“主观主义和诡辩”。长期以来,无论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石.报告文学的文体立足点是真实,尊奉的创作原则是真实,其优势与局限也是真实.但是,真实性问题却一直困绕着理论界,成为一个颇多争议又令人头痛的难题.报告文学的真实,既不同于新闻的真实,也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报告文学既不是生活现象的原版记录,也非通过典型化途径虚构、捏合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图景.报告文学的真实,是兼有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特殊“真实”,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复杂系统.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视和扫描,以期澄清理论上的一些迷误,来逼近报告文学“真实”的真实。真相: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辨证统一的特殊文学。在报告文学中,如同在其它文学样式中一样,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者,在他们的名篇佳作中,我们随处都可看到因想象力的高度发挥而闪射出的耀眼的艺术光彩。 然而,在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是否允许想象,能不能虚构,想象与虚构的关系怎样,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究其原因,固然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多种表现手法的互相渗透,各种文体的交叉影响以及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一致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对想象这个术语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一事物,结论必然相差甚远。因此,要解决这个涉及到报告文学生命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统一对想象这个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想象?报告文学的想象又有什么特殊性?想象与虚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们过去对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活动及其杰出贡献,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注意和恰当的评价,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仅以笔者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研究者。报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瞿秋白的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创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他是通过写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早期文学创作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在旅苏期间描摹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的画稿”及记录个人“心弦上乐谱”的过程中,他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调查采访是报告文学写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来源有三种:新闻学的采访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文学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论。报告文学的采访和调查与新闻采访、田野调查,因各自的目的差异、文本规范要求的不同,呈现出的相对特点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品,可见其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整体真实观,二是把真实的基点定在对民族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气质的关注上,三是在客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和理性。对此研究,对当下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大都与想象连在一起。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所以就不能想象;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容许想象,所以可以虚构。前者把想象与真实对立起来,后者把想象与虚构等同起来,这些片面的看法,对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都是不利的。到底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容许想象,想象的作用如何,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展开想象,本文想联系作品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相对获益”是新现实主义的重要理论。新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国家更关注“相对获益”,而并不关心“绝对获益”。根据这一理论,新现实主义得出国际社会难以实现合作的结论。“相对获益”理论是基于新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认识,它们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始终处于“安全困境”之中,彼此视为潜在的敌人,因此对“相对获益”十分敏感。但是,“相对获益”理论也存在着片面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各国不仅要关注“相对获益”,同时也要关注“绝对获益”。  相似文献   

16.
素以文学上的“轻骑兵”著称的报告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但目前有人过分强调其文学性而轻视其新闻性,甚至说:“报告文学的特征,与其说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如说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就把新闻性排除于它的基本特征之外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呢。?举者略抒己见,以期教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白羽作为一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建构并阐释的报告文学“诗意”观,则是他对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实则是对这一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但“诗意”观有着某种概括不周的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19.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争论中的一个内容是如何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即它们之间的对立仅仅是绝对的或仅仅是相对的,还是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长期以来,在宣传中主要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强调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方面,而对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相对性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运动与静止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是绝对贫困化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趋势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有的同志还认为,绝对贫困化不能离开相对贫困化而存在,在相对贫困化中也包含着绝对贫困化。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妥。因为他们把无产阶级贫困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以下简称“两性”)与无产阶级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