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读书范围十分广泛,地方志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与地方文化的渊源,一是得江山之助的游历;一是大量阅读古代典籍,包括地方志书。游历使他观自然而悟道,历名胜而通掌故;大量典籍阅读,使他通晓中国历史;大量地方志书的阅读,使他谙熟地方文化,研究地方文化,体现了他深谙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治国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2.
吉林近代著名文人成多禄,一生专攻诗歌、书法,成就斐然。儒学大家王树枏赞道:“澹堪专力于诗,尤工书,得晋人笔法,名动一时”。《吉林乡土志》论为:“不独为地方之宿儒名笔,亦我国之书法家也”。《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发表刘志同志《澹盦居士成多禄  相似文献   

3.
胡明贵 《东南学术》2011,(2):183-193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示范效应作用之下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中国文学也在启蒙与救亡双重期待中产生裂变与转型。然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乡土中国的典型性异常明显,这就决定了转型后新文学乡土小说表现中的中西文化比较双重视角:个人独立、自尊、自主、自立的个人主义价值定位与乡土中国农民愚昧、落后、奴性等劣根性构成对比。文章从改造国民性入手,探析西方文化隐性视角与新文学乡土小说现代性品格之关系,说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乡土社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是被学界疏忽的问题.中国古代市镇从乡土社会中自然产生,并依托乡土社会成长,凝炼和提升了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有力支撑.殖民化城市的发展,对乡土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凋敝的小农经济、落后的乡村文化和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民国时期乡土社会改造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于三者虽有所侧重,但城镇化几乎是不约而同均予选择的发展方向.从中国近代发展史看,“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相对性: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破坏力量,而改造乡土社会又是我国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张巨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云南的时间虽然比沿海地区和内地较晚,但基督教在云南,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之快,发展之广却是突出的。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冲突,远较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为小;基督教在中...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献书目之内涵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有关某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制的书目,能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一地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及民族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服务。 我国记载地方著作的书目始于北齐、北周之间,据唐人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记载:“近来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校仇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近代目录学家姚明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一书中认为:《坟籍志》一书兼传记方志之体制,然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 隋唐时期成书的地纪及图经,多纪一地舆地、四至道里、物产及风土,很少著录艺文。宋代纂修方志,借鉴“正史”始有“艺文”之著录,如施宿的(嘉泰)《会稽志》、范成大之(绍定)《吴郡志》通过“杂记”录整篇诗文,但无书目。南宋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撰《剡录》,卷五有书有文,既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等十四人著作及阮、王、谢三氏家谱共43部,又移抄谢安戴逵等人有关剡(浙江嵊县)的单篇文章若干篇,实开地方志著录文献图书之风气。 专录一书以述一地著作,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山阴人祁承(火业)的《两浙著作考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王守中胡滨教授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5年8月出版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一书,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有不少新的创意。一、该书清晰地勾画出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主体演化的轨迹。该书除肯定了明末清初和19世纪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个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但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这个传统的乡土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中国华北农村》和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均是从文化的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乡土中国的权力与文化的关系。虽然他们所分析的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在书中所揭示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问题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志是地方志书的一种。光绪三十一年清学部在办新学的同时,通令各地纂修乡土志,作为初等小学堂课本,并颁布了《乡土志例目》,这是我国方志史上又一件大事。去年,在上海我有机会借到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一阅。在第六册一七二七页《铜梁县乡土志》提要中发现该志首载有清学部所颁例目。它是继永乐十年例  相似文献   

10.
包大为 《社会科学辑刊》2023,(5):206-214+239
在人类文明史的演变中,每一片乡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日常经验、价值规范都在无声地培壅着相应的历史意识,而文艺则是对这种自然且自在的历史意识的再现与表达。在近代中国,文艺开始重新界定古今之辩的人性与价值,理性之反思、普遍之尊严、批评之风尚遂成为新趋势。但是这个趋势的使命则是从苦难与斗争中淬炼为现代化自觉,而不是“强加的”现代化话语。历史业已证明,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不仅是反思的,更是自主的。因其反思,故而能超越传统与教条;因其自主,故而能避免成为新旧帝国主义话语的枷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大幕徐徐展开,当代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必将面向乡土、结合人民,朝着历史进步的方向,生成扎根中国且影响世界的文明气象。  相似文献   

11.
把握特点编好州志──编篡《临夏州志》的几点做法《临夏州志》主编方钰新编临夏州志采用平头设志法,多志多章,是由概述、大事记、各专志、人物、附录五部分组成,图、表并用。书首置临夏州位置示意图,区划行政地图及照片资料,形象展现一方之地理位置、风物人文之风彩...  相似文献   

12.
驿道马帮是近代滇南各民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促进了滇南边疆各民族与内地的联系,而且在与东南亚邻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历史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就临安古道、滇南马帮、迤萨烟帮等三个问题试作探析。 一、临安古道 在尚未论及近代滇南驿道马帮规模、走向和特点之前,有必要把作为历代中原封建王朝滇南边关重镇的临安府(今建水)的古道脉络及其辐射面作一番必要的探寻,以便从宏观角度透视近代滇南驿道马帮的历史起点和生存、发展条件。据近年新编纂的《建水县志·交通志》载临安古道主要分作如下五条: (一)步头路和通海城路。早在汉代,由交趾郡(今越南河内)沿红河上溯至河口,再由陆路经蒙自、建水到昆明,是一条古老的滇南交通要道。《水经注》载,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向朝廷报告,从交趾郡麇冷(今越南永富省永安、福安一带)沿红河水道出来桑(今河口县)、贲古(今蒙自县),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可见这条古道早在公元一世纪便已开通。《新唐书·地理志》有“安南通天竺道”的记载,步头路和通海城路就是“安南通天竺道”的东南段,至安宁以西便与通往滇西的博南古道相接。 (二)、省城通广西南宁府路。明《天启滇志》将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设想中国的新文化应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源于传统,吸纳新潮,高于传统,面向未来,重振中华雄风.为此他在后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学术工作,先后整理抄录了一大批绍兴历史文献,除当年刻印成书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之外,还有下列手稿:贺循《丧服谱》、《丧服要记》(附谢徽注)、《葬礼》,虞喜《论语赞注》,杨方《五经钩沉》;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范子计然》,魏朗《魏子》,任奕《任子》,虞喜《志林》、《广林》;以及《嵇康集》和张溪《云谷杂记》等等.鲁迅希望这些文献能有助于培养人们爱乡土、爱祖国的感情,并从中吸收中华古代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在群星推烂的新文化运动中,不乏安徽籍的风云人物,而胡适和陈独秀,可以称得上是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寂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浸淫多年,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尤其是对于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的皖籍历史人物,常能提出精深独到的学术见解。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湘十代调鉴胡适的白话文·政论·婚恋》一书,就是他在承担中华学术基金课题《安徽人与中国近代新思潮》的研究过程中,所推出的最新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事求是学术风气的提倡、以及对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现代化(或…  相似文献   

15.
段金录 《学术探索》2002,(6):135-137
木基元先生所著《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一书 ,深入揭示了云南各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 ,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创新之作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的形成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当历史悠久而又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还沉醉在自给自足、江山社稷万古长青的梦幻中未来得及清醒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就挟着鸦片和圣经,凭着军舰和战炮闯了进来。近代的中国,就这样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道路。首先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萌发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自强自立的理想。同时也使中国的近邻日本得到了启迪。中国有识之士醒世觉人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的日本维新志士选择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仅以《海国图志》为例,该书的60卷本1847年出版后,1851年即传入日本;其增补100卷本1852年出版后的第二年即传入日本。据统计,1854年至1856年间,日本刊印的《海国图志》各种版本就有20余种之多。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日本平象山(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维新之活剧”。不仅《海国图志》等著作启迪了日本维新志士的思想,而且日本明治维新本身,也曾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它的一种指导思想。可见,  相似文献   

17.
唐樊绰《蛮书》(《云南志》)是记载云南民族社会历史仅存之专著,研究南诏之重要典籍。历史学家向达,经二十年积累,写成《蛮书校注》。该书于校勘和注释,特别是注释,用功甚勤,多所发明,受到了赞许。然由于当时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民间文学和语言的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或刚结束,调查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者甚少,或者没有,全国少数  相似文献   

18.
在1840年到1861年之间中国人写成的22种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就两书的比较而言,写作动机的不同决定了内容的不同取舍,而内容的不同取舍又决定了两书的不同特点,即《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但无论是《海国图志》的以博见长,还是《瀛寰志略》的以精取胜,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合理性,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和目的。我们很难笼统地在它们之间分出谁优谁劣。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它们的介绍具有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新知识、旧观念这样三个特点。除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这些特点外,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瀛寰志略》有三点要优胜于《海国图志》:一是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二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三是对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如果说《瀛寰志略》之优长在“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海国图志》之优长则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长处,用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亦即学习西方成了时代的主题或历史潮流,《瀛寰志略》通过对世界大势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产生向西方学习之要求的可能性,但《瀛寰志略》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而《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则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的新潮流。这一新潮流曾支配晚清社会和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评介弘菁《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邓小平建设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翻开第一页,即出现了一些睁眼看世界的先趋人物。其中,林则徐、魏源已为世瞩目,而对徐继畬却了解甚少。其实,《瀛环志略》是近代国人自著的开创性世界史地专书,其地位可与《海国图志》交相映辉。王韬认为:“此二书者,各有所长,中丞(徐继畬)以简胜,司马(魏源)以博胜。顾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综古今之沿革,详形势之变迁,凡列国之强弱盛衰,治乱理忽,俾于尺幅中,无不朗然如烛照而眉晰,则中丞之书,尤为言核而意赅也”①本文对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影响的人物及其主要著作《瀛环志略》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