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具有信息杂糅化、叙事情感化、舆论去中心化等特征,其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相耦合,影响传统历史叙事。历史虚无主义将“蒙太奇”手法运用于繁杂的信息处理、传播过程中,借助感性优先的情感化叙事裹挟网络群体情绪,从而拼凑、虚化历史,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文化认同解构以及动摇党执政地位的危害。应对“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唯物史观大众化;加强网络治理,培养媒介意见领袖;变革历史教育,增强群众辨识力。  相似文献   

2.
学好用好百年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在新时代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借以隐蔽的形式肆意妄为,以碎片化信息解构历史,借泛娱乐主义外衣否定历史,与网络民粹主义糅合颠覆历史,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危害。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尤为明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历史认同,歪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开展系统性“四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4.
<正> 1 在十年浩劫中,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受到迫害,他的主要“罪状”就是“用历史主义对抗阶级分析”。历史主义被批“臭”了,它的对立面——历史虚无主义自然就泛滥成灾了。我们已经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和政治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思想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必然表现为政治上的极端主义。换句话说,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必然拿历史虚无主义做武器,蛊惑人心,兴风作浪。林彪、“四人帮”如此,“政治精英”们亦如此。  相似文献   

5.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破立并举”的原则,既要勇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又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坚持胸怀天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只有“有破有立”“在破中立”,才能帮助大学生冲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7.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因其披着“档案解密”“还原真相”的外衣,同时借助网络媒介煽风点火,流毒至深,对大学生亦影响甚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兼有历史课和政治课双重性质,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主课堂。“纲要”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防线、夯实基础、明确重点、把准关键、完善策略,扫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和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霍文琦 《中华魂》2014,(19):19-21
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后真相”下碎片化、非理性因素、舆论占主导的发展模式给历史虚无主义以衍生空间,使其不断以新面貌和新手法亮相发声,具体表征为以隐性的构境手法蒙大众之眼、以柔性的叙事话语掩虚无之实、以灵活的媒介传播虚无之果,这些做法源于“后真相”视域下去语境化杂糅信息的逻辑陷阱、情感化叙事手法的软性渗透、非理性化网络舆情的宣传煽动。对此,应从以“辨”识真,强化受众历史批判力与鉴别力;以“情”动人,激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与合力;以“理”化极,培育创设历史分析的理性环境;以“行”促思,破解历史虚无主义“茧房”迷局等四重维度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主要表现为否定和虚无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史以及党的在其中的领导作用,重新评价或否定其中的英雄人物、主要领袖及其事迹特征。对于涉世未深、心智还未成熟、理论基础还不扎实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会破坏青年大学生对国家道路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加强“四史”学习,让历史教育入脑入心迫在眉睫。为此,应在积极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同时,利用高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机融合党团工作、搭建有效实践平台,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隐形学派”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思潮,其意识形态效应不容小觑.它借助人们的历史猎奇心理,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误读历史,误导舆论,以便争取认同者,期冀通过否定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学术方法虚无”、“选择性虚无”、“重读历史”、“人性化角度”、“历史叙述虚无”等方法“虚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通过挑战唯物史观,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模糊人们的价值标准,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其本质在于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从而达到消解主流价值、扰乱政治秩序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价值冲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帮助青年甄别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识其危害性;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其对青年的价值导向、精神驱动和思想保障功能,从根本上破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全盘否定斯大林、抹黑苏共创始人列宁;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机制是,通过瓦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人们的思想、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人们的价值追求、通过质疑共产主义信仰侵蚀人们的精神支柱;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支持力量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推行“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西方“和平演变”的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革命、扭曲历史、蛊惑人心的错误思潮,其重新泛起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十八大以来,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深刻根源及危害、本质与特点、主要表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作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仍存在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要树立整体思维,注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整体性研究; 要透析事物本质,加强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路径研究; 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证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泛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其虚无的一个重点指向,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对全党的思想统一、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产生严重消极影响。面对“非毛化”错误思潮不断变换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思想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历史底线,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这股错误思潮的历史经验表明,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需要进一步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用“虚无主义”的方法,模糊歪曲既定的历史事实,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抹杀和消除历史的现实意义。用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历史虚无主义放到社会意识系统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可以更好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在社会思潮体系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思潮是互生互变的;在社会历史观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反相斥的;在价值观念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相离的。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必须坚决反对,抵制和消除其政治危害。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四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分析了高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抬头的原因,探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性“在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而从所谓理论基础上贬低、矮化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理论地位又形成一条隐性路径。科学有力地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路径的冲击,需要实现从理论原则到思想方法的双重推进,既需要真正切实有效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而从理论基础维度解构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以重建毛泽东(晚年)研究的科学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