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方祥 《天府新论》2007,3(1):121-12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宏辉 《社会科学》2003,(7):124-128
长期以来 ,“家族主义”都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但事实上泛家族主义比家族主义本身更能描述中国人在团队、组织、社会中行为处事的精髓。文章剖析了家族主义在解释现实方面面临的困惑 ,研究了泛家族主义文化在家族制企业管理中的四种具体表现 ,并指出家族企业模式的下一步演进也必须在继承和超越泛家族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4.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泛家族主义文化与浙江省家族制企业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家族主义被认为是中国人行为的核心 ,但泛家族主义比家族主义本身更能描述中国人在团队、组织、社会中行为处事的精髓。文章分析了泛家族主义文化在家族式企业管理中的四种具体表现 ,指出家族式管理是泛家族主义文化通过路径依赖而作用的结果 ,也是在现有的社会资本条件下企业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适时地超越亲情熟识的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而进入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将有助于浙江省家族企业管理的改善 ,浙江省家族企业模式的下一步演进也必须在继承和超越泛家族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林合华 《兰州学刊》2010,(9):207-210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此来统摄人类一切其他的实践活动。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即是所谓的"泛道德主义",即以道德价值化约其他文化活动,使之沦为表达道德的工具。这一倾向使得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着眼于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傅伟勋对儒家泛道德主义的内涵、表现、产生的深层原因等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对治的方案。其所作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传统儒学的自我调适与现代发展;就方法学的层面而言,他倡导以"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是比较理性的态度。但其所提出的对治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构想又有价值相对主义的倾向,值得反省。  相似文献   

7.
反科学主义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科学主义是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思潮,从理论的历史来说,反科学主义发端于西方,是科学传统内部分立的文化批判,其理论目的是建构。对中国文化来说,科学是外生的,因而从逻辑上说,反科学主义既是外生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对中国这样一个缺少科学精神的文化来说,反科学主义的泛滥,对科学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建立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尝试对反科学主义作一学理上的分析。一、反科学主义的逻辑归谬对反科学主义的澄清与批判,首先必须从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从文化层次来分析。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临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释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复杂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回应。作者认为,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尼采的审美主义思想与康德与叔本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尼采的酒神精神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者来说有不同的涵义。作者指出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演进逻辑、内在矛盾性和乌托邦性质,并期望它能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参照坐标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三十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主渠道,其进程已经达及深水区,亟需辨明本体才能校正航向.可以从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阐明改革发展的本体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本体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以现代化为方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其本体意义在于同时面临扬弃“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双重历史压力;而当前发展实践的本体目标则在于立足人的存在方式的演进逻辑,超越官本位等顽固文化价值,规避“片面现代性”,构建具有现代社会基础的优良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0.
类比逻辑、中介逻辑与悖论──兼论黄展骥的一分为三逻辑刘粤生,方军雄泛系观控相对论、类比逻辑、中介逻辑都是我国学者在实现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化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本大试在消解悻论这一目标上,论述三者及香港学者黄展貌的一分为三逻辑。一、泛...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法的人类学范式,可以为理解、阐释和适用民间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本体论层面,它坚持从结构与文化的多元主义,以及地方性与过程性的微观主义进路理解民间法.在知识论层面,它强调在参与观察中发现与产生民间法知识,再借由三种不同的论证模型对发现与产生的民间法知识予以科学性论证.在方法论层面,它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法律民族志呈现不同的书写逻辑,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展开“文化-功能”与“历史-过程”阐释.建构民间法的人类学范式,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术与话语的体系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法律的重要特征。由于中国传统法以刑为主,历代法典主要是刑法典,因此,家族主义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刑事法中。中国传统刑事法中关于父权(家长权)、亲属相犯、缘坐、容隐、复仇、代刑、缓刑和免刑等的规定均体现了家族主义的深刻影响。家族主义对中国传统刑事法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法律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法的儒家化和伦理化特征,成为中华法系区别于其它法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从以扩展秩序为内容的逻辑演进方法论出发,提出了演进理性的哲学思想和知与无知的认识论,并由此评析生物进化论、社会生物学进化论等建构进化论,进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演进文化论.辩证继承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而哈耶克的演进文化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向有着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文化中既存在阻碍公共参与的因素(只有家族主义而无公共精神,只有家族生活而无社团生活,只有集体主义而无个人主义),也不乏促进公共参与的积极因子(泛家族主义的公共精神、社团化的家族自治。包容性个体主义),且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公共领域结合在一起有其必然性。因此,应全面考量家文化对公共参与的影响,规避改良其消极因素,挖掘提升其积极因素,推动公共参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偏于审美性而西方文化偏于科学性,甚至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泛审美主义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中西的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现代,中西又有双向融合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两大传统的差异应当从存在论层面给予阐释。西方文化传统的一神论、超验传统、自我意识、知识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本质性地根源于其存在论及其解释系统。中国文化传统的存在论是不同于西方的样式,或可称之为整体性的、生成性的和人伦化的存在论结构,是融道、天、地、人等多样性的元素于一体而成就的自然主义。存在论的差异也展开了中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超越方式:对象性的超越和非对象性的超越。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应该正视两大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一方面要重视中国存在论传统,开掘其当代意义,另一方面要克服对存在论的本质主义化,并发掘堪与西方存在论传统相提并论的西方生成论传统,从中寻求两大文化传统的交汇。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特征。“人性本善”的假设使儒者只知“仁以扬善”,而不知“智以驭恶”。传统伦理文化在处理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言与行的关系上往往未能起到促进“善”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断裂,面临重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马克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q-国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产儿,以其思辨性和审美性的独特楚风而鹤立于中国传统学术之林,构成中国中世纪异端学人的精神支柱,古典文艺美学的内在灵魂,早期启蒙思潮的原始酵母。它作为一种过去了的传统文化并非全部过去了,其中的“活精神”具有现实化和未来化的因素,表现出道家思想文化中的种种现代价值,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主体本位、静观玄鉴、物道主义、人道主义、法天贵真。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现代转型中出现的内生权威弱化和治理功能式微的困境,呼唤国家治理的嵌入。在我国,国家逻辑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文化变迁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其独特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组织权威能够有效链接和整合国家与乡村、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具体实践中,国家逻辑以价值引领、组织领导和制度嵌入等三种路径对乡村文化进行治理和利用乡村文化治理乡村。为避免过度嵌入引发治理的内卷化,国家逻辑应以不损害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不消解文化治理的协同性、不抑制农民文化需求的差异性为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