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们研究鲁迅的审美心理意向,是考察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变革时期,在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对时代所施予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现实所提供的启示。一鲁迅的青年时代,正值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也正值社会美学思想的大变动时期。近代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潮,席卷着古老的中国大地,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形态,引起了觉醒的人们的强烈不满。统治着社会的陈腐的封建主义审美意识,也不断地受到新生的民主主义的审美观点的冲击。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都在努力地向西方寻觅着改造社会的武器,而美学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审美实践活动表明这样一个心理事实:审美意向作为审美主体深层心理中的需要、愿欲和心向,构成了艺术家或鉴赏者从事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心理动因。本文拟就审美意向的功能问题作一番探讨。 诚然,审美意向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并被主体体验为一种审美的心理欲求和心理冲动。那么,审美意向作为动机心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一般机体的动机功能。我们知道,一般机体(包括人)的生命倾向是努力寻求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机体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因此,一切机体的活动动机,都是力图调整和建构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的协调关系,以适应机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名属于一种文化范畴,也是一种语言符号。藏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字等与人名密不可分,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随着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藏族人的姓名也是翻译内容之一。在翻译藏族人名时,只有更全面地分析和更深入地了解藏族人名的文化含义,才不会在翻译过程中发生尴尬的事。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形态之一,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在“民族学”一栏里登载了曲又新同志的《藏族人名简谈》一文。这篇文章探讨了藏族人名的两大基本特点,即藏族人姓名之没有姓及其与佛教之密切关系。曲文在探讨和证实第一个特点时认为,藏族本来是没有姓的,为避免鱼目混珠起见,必须注意以下六种情况:一、有的人在本人名字前面冠以家族的名称。二、有的藏区头人因效忠一定朝廷,被当朝皇帝赐姓的。三、藏汉杂居区的有些藏族人解放前在汉族学校上学,由老师依其藏名取谐音汉字为姓名。四、有的人则在自己藏名前自愿加上汉族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的作品是独具特色的。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是散发着质朴自然,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的根深植于广大农民的沃土之中,他的审美情感与农民的喜怒哀乐,性情、秉性、志趣、爱好水乳交融,这一美学风格的完美体现,是他的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谢芳 《社区》2001,(10):57-59
当9·11灾难降临在曼哈顿社区的时候,曼哈顿人是如何面对灾难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当纽约市政府的力量在救助中显得力不从心的时候,社区这个“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于同情  相似文献   

8.
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单体尺度受“风水形式说”控制;尺度上,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因审美情趣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既是景观又可观景。  相似文献   

9.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期,其中楷书、行书、草书等多变与兼容的书法形式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实用性需求,而是进入审美自觉的艺术领域。从魏晋书体视觉形式的嬗变中,阐释和证明魏晋士人在书法上审美的觉醒与自觉。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点画、线条以及空间上墨与色的关系,以此表达审美内涵中的自然韵味和生命精神,从而达到魏晋士人对艺术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早期山水诗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和成熟,开启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玄学使山水具有清越之气,老庄思想使人们向往自然。随着情理的消长,山水逐渐与情感相结合,逐渐完成了对玄理的清洗,并且随着玄佛的融合,使山水诗具有了境界之美,并朝着世俗化和抒情性的方向发展,逐渐使山水诗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生活在距今几百年前的社会,那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男权化”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强大的男权化阴影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李清照词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从这一角度入手,谈一谈强大的男权文化对于她词作的风格、题材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这对于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基督教哲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说明2至16世纪这1500年按哲学史分期的恰当标准应归属于中世纪。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是公教会的意识形态,在此意义上可等同为基督教哲学。研究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走向成熟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研究价值。它内容博大,想像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力的标本。本文结合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实例,以视觉审美元素为主要探讨对象,从本原文化、特殊地域、主体形象、针法布局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4.
陈设艺术作为室内装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及审美意向,同时在各方面也显示出了美学特征。室内陈设艺术能增进室内环境装饰品位,赋予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创造意境烘托室内气氛,创造二次空间,体现民族特色和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16.
姜贻斌窑山人物系列小说中贯穿着一种诗意,而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作家本人对生活的审美态度与精神意向。其具体内容是:(一)以诗心去看待生活与人,锻铸诗情,发现并挖掘美;(二)用对美的憧憬与向往,提纯生活,创造诗的意境和气氛;(三)在塑造人物时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普通人的关爱。唯其如此,在姜贻斌的这些小说中有一种“小草情结”.并以之与中国文学中肯定和褒扬“中国人的生命力”的传统接轨;但它同时又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同类母题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情调。姜贻斌怀着怜悯、同情、理解、赞赏的态度,写出了在窑山这个处于“现在时态”中的特定“文化空间”里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存特点和生命状态,并且肯定弱者钦羡这种弱者的“生活智慧”。因而其诗心,带着感伤和消极,认为生活不可改变,是悲观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隆务河畔的藏族民间服饰及其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青海黄南隆务河流域的藏族服饰进行了介绍 ,认为在形制、款式、工艺上呈现的独特风格体现出藏族服饰文化独特的个性特征 ,凝聚着深沉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8.
从明朝万历初特别是19世纪末到当代,中国油画中的人物造型是呈阶段性演变的,而通过对这种演变的考察,可以发现并诠释中国油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审美意向.  相似文献   

19.
20.
识别美、创造美要有相当的文学鉴赏力,即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艺术家在创作文本时可运用超现实的想象等手法将主观情感意愿融入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加工中去,然而文本意义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在其中充当桥梁的审美想象。本文仅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和文学鉴赏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谈起,阐明审美想象力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