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个性、生态理念、文化因素等特殊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以营造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法治环境。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以执行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手段,通过努力营造好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和谐将对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构建和谐文化,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湖北省来凤县、湖南省龙山县为例,就民族地区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如下对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竞争与帮助的关系,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妥善处理民族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智慧和创造力,此为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大城市周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各大中心城市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活跃城市经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等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成都为例就如何有效地发挥少数民族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和谐民族关系对于新疆来说至关重要,它既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繁荣富强。在新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对于巩固边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党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以江泽民民族经济发展观为报导思想,以民族经济科学发展观为报道理念,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新闻报道工作,真实地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发展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鸣锣开道,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也是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想追求。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特质外化,文化和谐构成了民族地区和谐的支点显现。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以广西为例),试从历史的进程、发展的视角、和谐的维度等观照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潜质内核,并从文化和谐的视阈探讨和谐社会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多样性的文化发展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需要在发展经济、提高认识、多出精品、加强宣传、拓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建国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多种方式以维护本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成绩很不理想。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胆转变观念,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发展高于一切"的口号,在这一口号指引下,该县成就显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发展思路及成就无疑给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典范,同时这也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指明了方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即势必顺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潮流,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基础上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和谐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谐民族关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因素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必须紧紧抓住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发展这个根本不放松;必须强化各民族的"三个离不开"观念和"四个认同"教育;必须稳妥解决产生民族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恩施民族地区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野蛮走向文明,其刑事犯罪由此呈现出很多新的趋势和特点。加强和创新恩施地区社会管理,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各民族发展繁荣,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地区现行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本身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性的途径就是以“输得出、能提高、志为乡、造和谐、领致富、农繁荣、民兴旺”范式的新型劳动力转移观来引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实践。而以这种新型劳动力转移为视角审视民族教育,可以看出,民族教育具有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目的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在树立和践行这种新型劳动力转移观中具有促进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意识、弘扬少数民族的民族价值观、增强其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安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对解决民族地区乡村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关注民族地区乡村农业发展问题,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以浙南畲族乡村为例,通过分析畲族乡村农业发展现存问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以期为畲乡或其他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意义,归纳了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并提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举措。指出如何建设一个各族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是民族高校面临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促进学院更好、更快地发展,喀什师范学院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包括科学规划学院发展战略、履行办学的社会责任、改革师范生培养体系和促进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等.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民族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必然选择;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基本条件;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支撑要素;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则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诉求和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加大和谐文化的构建力度,才能尽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学的主旨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民族地区要遵循生态经济学的理念,努力探讨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正确处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严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其在传统权威、规范参与及传统交往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随着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人际关系、内部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制度及社区网络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对此,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立足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二元框架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完善,以此推进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自主创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存在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引起研究者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等的重视,以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补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整个国家和民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民族地区获得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民族关系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西部很多地区都是像黔东南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西部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又取决于民族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