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打开世界文学史,不难发现,“多余的人”的形象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从比较文学角度,重新系统地探讨“多余的人”的形象,无疑是有意义的。 (一) 从传统意义上说:提起作品中人物形象,人们通常会说某某是正面人物,某某是反面人物。所谓正面人物,指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旧世界叛逆者——革命者而言;所谓反面人物,指恶棍、赌徒、花花公子、悭吝鬼、骗子手以及旧制度的卫道者而言。但是,这两类艺术形象在世界名著中所占比重甚徽;而大多数却是具有中间性质的中间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4,(4):21-21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婚姻,就连自然界的昆虫也不例外。一些昆虫另类的求偶方式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要“吃尾巴”,有的要“送礼物”,还有的甚至要“献身”,真可谓“虫界处处有真情”。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八年,“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一个亲信根据野心家江青的黑旨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黑文,首先提出“三个突出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一九六九年,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修改一篇文章时,又亲笔加了一段关于“三突出”的说明:“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从此,“四人帮”的反动喉舌就大作文章,把这个所谓的“三突出”原则吹得神乎其神,抬到吓人的高度。说什么这是“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啦,是什么“运用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有点”、“有些”、“有的是”这三种结构的功能和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相同的地方,亦有其不同之处。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1.1“有的是”在句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例如: (1)草坪上站满了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职员,有的是学生,他们都很兴奋地在谈论着什么。 (2)来参加会议的并不都是科学家,有的是、有的不是。 (3)在北京大干部、老革命有的是。  相似文献   

5.
叛徒江青,是靠文艺发迹的。林彪、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等党内资产阶级的“权势者们”,给她戴上一顶又一顶桂冠,使她混迹文艺,招摇过市,为所欲为。鼓嗓喧嚣一时曾经充斥报刊的所渭“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江青的一大发明。“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就是“三突出”的“钦定”的表述。对于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江青就象骗子杜林发现了“新体系”一样,擅自动用党的各种宣传机器,到处推销,叫喊拍卖。现在,让我们剥开画皮,看一看江青鼓吹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究竟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6.
<正>《荀子·劝学篇》里有这么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其中“参”字的解释,向来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一.有的人认为是“参验”之意;有的人认为“参”同“叁”,也就是“三”,有的地方干脆两种解释都采纳,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诗文译注》就这样讲:参:检验.一说解作“叁”,读“san”,与“三”同,泛指多次,亦可通.那么,苟子用“参”的本意何在呢?作为语文教师,是否能把这两种解释都教给学生呢?大凡人们写文章,遣词造句,总要准确地表达某一确定的意思,绝不会模棱两可.因此,“参”在这儿,或者解作“参验”,或者解作“三”,二者只能取其一.笔者认为,此处只有“参验、检验”才是正确的解释,把“参”解作“三”就不符合当时“参”“叁”假借的一般规律和作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整句是属于修辞中“句式选择”的范畴。整句的“整”一般都认为是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这是它的特征。整句的“句”是一种什么样的“句”,对这个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明确认为整句的“句”是一组句子,即排列在一起的好几个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才能叫做整句,“单个的句子,无所谓整散。”。有的认为整句是一个句子,如“上下短语,分句结构  相似文献   

8.
老年朋友拍摄照片,很重要的题材就是拍“全家福”,“全家福”照片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有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拍好“全家福”呢?笔者多年实践认为,只要从室外拍室内拍和人多人少几种情景入手,多动脑多实践,就能拍到好的“全家福”。“全家福”在室外拍,光线容易掌握,效果也好。首先要选好背景,可以是花草树木、远山近水等风光,也可以是各具特色的建筑、车辆和街景,以景衬人。其次将家庭成员排成一行,把人物和风景都充满画面,形成一个有观赏价值的照片。在室外拍摄“全家福”,拍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或下午4点左右,这段时间太阳光照度…  相似文献   

9.
梁羽生 《社区》2008,(23):38-38
往外地旅游的人,大概可分为两派:“买嘢派”和“睇嘢派”。当然这样的“二分法”,并不是说“买嘢”的就不“睇嘢”,“睇嘢”的就不“买嘢”,而是以哪一方面为主的意思。有的人是宁愿逛百货商场而放弃游览名胜风景的。  相似文献   

10.
被古今中外反动派吹捧为“圣人”的孔老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祖师爷。他极力鼓吹“天生德于予”、“生而知之”的“天命观”,宣扬什么,有的人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而孔老二自己就认为他是“生而知之”的“先师”、“圣人”。 两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出于他反革命复辟  相似文献   

11.
体育界有个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有名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年至1968年间曾17 次打破世界纪录,然而在此间的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发挥失常与冠军无缘,于是这种平时成绩好而在重大比赛中屡屡失手的现象就被人们称为了“克拉克现象”。职场上也有“克拉克现象”:有些求职者平时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但一到面试的紧要关头就畏首畏尾、词不达意;有的人在一般  相似文献   

12.
李江 《百姓生活》2013,(1):75-75
古代养生把冬季定为“滋补季”,认为生命滋养最重要的季节就是冬季。因为冬季能让体内储藏足够的营养,一年的健康就有了根基和保障。但是许多人在冬季的饮食、滋补上存在认识误区,有的盲目找个偏方就吃,有的听信某些节目一时冲动便吃,有的自我诊断随意吃,这些做法都有风险。有关专家表示,冬季补品不能乱吃,进补也不能“口无遮拦”。  相似文献   

13.
20多年前,国家改革开放的发令枪一响,以农民为主的几十万温州人立即涌出家门。他们有的人只拿着祖辈留下的剃头刀、修鞋刀等“几把刀”,有的拉帮结伙、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干脆孤身一人就奔向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全国各地,奔向东南亚、欧美、非洲等世界各国。他们初期几乎都做“小生意”,如理发、修鞋、木工和纽扣、鞋帽、打火机等。  相似文献   

14.
[文题设计]生活中有爆发,也有忍耐。福楼拜说:“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生活中的忍耐多种多样,有的用于磨练意志,有的用于消除误会,有的用于化解痛苦,有的用于抗争命运。你在生活中有过忍耐的经历吗?你赞同福楼拜的名言吗?你还有其它看法吗?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创新点拨]几多痛苦,几多折磨,几多困难,几多险境……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要受到命运之神或大或小的作弄。如何面对,每个人都必须作出回答。回答必须避免绝对化,必须讲究辩证法,赋予哲理。只有这样,才能亮出个性,新意迭现。例如…  相似文献   

15.
陈鲁民 《中华魂》2010,(10):32-33
人有智愚之分,智愚又有藏在心里和露在脸上之分。有的人看着聪明,实际上也聪明,像孔明先生,长身玉立,器宇轩昂,真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叫“大智若智”。有的人看着像个傻子.实际上还就是个傻子,像晋惠帝司马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采取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减轻剥削、缓和矛盾的政治经济措施,有的人称之为“让步政策”;有的人则叫做“反攻倒算”。这个在史学研究中既关系到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又涉及到对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和历史人物的估量的重大问题,史学界断断续续地争论了十几年,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大家的,什么是我家的其概念、内涵和区别是很清楚的,似乎无须加以解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心里却很“糊涂”,或者说“清楚过度”了。他们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老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实际行动中往往是把大家的变成我家的大家的是我家的,我家的更是我家的其道德缺失,公私不分,损公肥私,脸不红,心不跳,头不低,好像是没事人似的。何出此言?有事实为证:有的人把自家的自行车、破旧的家具和杂物存放在楼道里,影响他人进出,埋伏火灾隐患;有的人从高层楼上倾倒垃圾、“天女散花”,不顾下面行人安全,污染环境;有的人在门前绿草坪…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书写一致的词汇,这些词汇中有的与汉语词义一样,有的与汉语词义有出入,而有的与汉语词义完全不同。日语中也有一部分与汉语仅一字之差但词义一样的词汇,如日语的“爱人”、“原子力”、“異口同音”,分别相当于汉语的“情人”、“原子能”、“异口同声”。通过对日语汉字词中与汉语仅一字之差但词义完全相同的二字词举例分析,以期能对中日两国人民学习对方语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哲学史界一直认为,孔子从知识来源的角度承认“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承认有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其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本文通过对《论语》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上述看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不是就知识的来源问题谈论“生而知之”并把人分为几等的,而主要是从人的智力、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求知状况的差异的角度,把人分为生知、学知等等。  相似文献   

20.
爱家 《社区》2009,(30):10-11
我们每天生活在小区里会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特别爱帮助大家;有的人脾气倔,专门和一些不遵守社区规约的人较量;也有的人爱主持正义,却常常事与愿违。这些人往往在小区中“人头很熟”,但“人缘不好”,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