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引文不另注)一文中,主张以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这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国内有关研究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争鸣。1980年两位作者又发表了《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再谈》,引文不另注),进一步阐发了他们的观点。为使讨论深入一步,仅就这两篇文章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高明振同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一文中指名批评我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和《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两文的论点。我们认为,“真理通过论战而确立,历史事实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讨论的继续必将有利于问题的早日解决。(一)《辨析》作者首先对我们的史学方法表示异议。评批我们对“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概念没弄清楚,因而“极力回避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的区别”。他说,不“先给世界大战作一个固定的界说”,而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史学方法,把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分为两大类,并分别作了明确的“界说”;“除了世界大战都是局部战争”;局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周时代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史学界思想的解放,西周史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将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性质的争论 五十年代,郭沫若发表《读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奴隶制时代》等著名论文后,我国史学界曾就西周社会性质作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讨论,目前在我国史学界中有三种观点:即“三一说”、“三七说”和“三九说”.主张“三一说”的学者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视为“二战”起点.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和平”局面,开始了新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中国战场成为开辟最早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最早战争的策源地,是走向新的世界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东方主战场地位,一直是西方史学界无视或者刻意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在他们的话语建构当中,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不大,中国战场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东方战场在绝大多数西方史学论著中失语、失声。西方史学界之所以不能正确看待中国的东方主战场地位,主要原因是西方史学界始终秉持“欧洲中心说”,以强烈的文明优越感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除此之外,我们自身话语体系不够严谨周密也影响了东方主战场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建立科学严谨的战争贡献评判体系入手,提升在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民主改革发生重大变化。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一千几百年日本国家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甚至有人称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多年来,日本及国际史学界对日本战后改革问题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与研究,但始终存在着不同见解的对立与争论。本文仅就改革的条件与动力,领域与内容、性质与意义等诸问题,综合地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乞望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二战的性质,我国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二战初期是否存在一个帝国主义战争的阶段。关于二战的起点,分歧较大,有七种意见,其关键在于对二战性质未达成共识。笔者赞同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卢沟桥事变应作为二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1978年7月5日,我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提出我们的粗浅看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清楚。但时近两年,国内报刊没有反应。我们正在渴望知道不同见解,吸取教益之际,王桂厚同志发表了《也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载《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相似文献   

9.
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目前,史学界就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大家所一致公认的。那末,它是否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下面主要就与此有关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关于判断反封建性质的标准问题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这是义和团运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社学在抗英斗争中的性质与作用的問題,是近年来广东史学界还在争論的一个問題。为了把这一問题的讨论继续深入一步,广东历史学会最近举行了一次有关社学问题的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初步澄清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看法渐趋一致,同时还发现一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在什么时候爆发的?这似乎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七月五日《光明日报》刊载王振德、侯成德二同志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一文认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对此,我们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有了进展,有关义和团的源流、组织、性质等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但对于同一时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会党斗争注意不够,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就1900年初至1901年秋南方会党的斗争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南官田,由来已久。到了明代,更加庞大,成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近几年来,关于明代江南官田的性质问题,进一步引起中外史学界的注意,陆续发表了一些讨论文章,气氛比较热烈,问题有所深入。但是,总的看来,在认识上仍然有着很大的分歧。这里,我们拟就明代江南官田的性质、作用和私有化问题,陈述管见。  相似文献   

14.
自6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更为重视俄国三次革命的实际情况,开始寻求解释俄国革命新方法,加强对俄国史的研究,注意揭示前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间的历史联系。以1905—1907年革命为例,西方史学界对其研究相当深入,成果显著。本文对西方史学界研究1905—1907年革命情况作一述评。1905—1907年俄国革命原因与性质西方史学界对第一次俄国革命性质问题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可以同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提并论;另种观点则认为,它应与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划等号。尽管西方史学界对第一次俄国革命性质评价有分…  相似文献   

15.
社学在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九年抗英斗争中的性质和作用問題,仍然是广东史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之一。我认为社学的领导权,始终都在地主士绅手中,抗英斗争期间也不例外,所以它的性质,也就没有根本的变化;但社学在抗英斗争中,它却起了组织、领导的作用。本文拟就作用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史学界在讨论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有的文章甚至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无论从总结历史经验看,还是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看。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结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人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都不成功。只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才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 ,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但是 ,史学界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下面仅就这两个问题 ,提出浅见 ,以就教于史学界。一、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  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是什么 ?大陆史学界流行的传统看法是“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① 。实际上 ,这个提法最早来源于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的分析。例如 :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败投降是亚洲太平洋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乃至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共同抗击、奋战的结果.除了正面战场、解放区战场等一些具体问题,总体上如何评价中国抗战,在国内史学界似已不成问题.但是国际"二战"史学界特别是欧美和前苏联的一些有影响的"二战"史著作,看法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尔塔体系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国际体系,这不仅因为它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产物,也不仅因为它维持了战后的世界和平近半个世纪,而且还因为它接纳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使之成为当代世界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因此,研究当代国际关系,就必须探讨苏联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中,对检察权的性质,学界与司法实务部门存在着较大争论。本文认为,对我国检察权性质的讨论应以建国初期作为逻辑起点。当时,中国的检察权是有自身特色的司法权,它的司法权属性渊源于苏联的司法理论及其实践;而它的中国特色则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只有理解了检察权这一逻辑起点的时代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才能更理性地认识当下有关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