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长春 《学术界》2003,(5):263-265
何琳仪教授的新著《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最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对 1 989年出版的《战国文字通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 ,也是对 2 0世纪战国文字字形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战国文字的系统研究 ,从严格意义上说 ,发韧于上世纪 50年代末期 ,经由众多学者的努力 ,到 80年代末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何琳仪教授 1 989年出版的《战国文字通论》 ,对这一学科分支的早期成果做了综合总结 ,《通论》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按时代顺序分别介绍古代、近代、现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重点介绍现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缁衣>摘引<书>的面貌基本相同,差别细微,说明<书>篇的基本内容在当时已经基本定型,再现了战国中期以前用战国文字书写<书>的局部面貌.从郭店一号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篇对其所引<书>篇的只言词组进行阐释的现象来看,说明至晚在战国初期,<书>之章句阐释行为已经存在,始为汉儒<尚书>"章句之儒"一派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出土战国文献主要包括战国金文、战国竹简、战国帛书及汉代简帛中的战国书籍.出土战国文献中单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孰"等,复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奈何"、"何如"、"奚如"等.传世、出土战国文献疑问代词的频率、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同中有异: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的总量较少,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传世文献中较为常见的"奚"、"谁"在出土文献中极少见到;传世、出土战国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浩繁,所出土的战国文字材料内容丰富。其铜器铭文、兵器铭文、货币、陶文和印玺历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对铭文的文字考释、史实考证及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应在疑难文字的释读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第24号简论及<兔置>,"兔"字作" ",这使人们得以见到楚系文字"兔"字的写法,亦为人们释读第四号简、第八号简、第二十五号简的从兔之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保存留传于后世的古代重要碑刻,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不乏有对古文字的发展和古代书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珍品.193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城址发现的《监囿守立刻石》,就是秦统一文字以前战国时的中山国刻石文字.在此之前,三代的石刻文字流传下来并为金石家著录和传拓的只有《石鼓文》一种.《守丘刻石》的发现,为三代金石文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文雅堂所藏一枚陶质齐系官玺作了考察,从构形上解释战国文字中旧释为"亳"的字应是"亭"字,这枚齐系官玺之印文也应该是"左掌客亭"。  相似文献   

8.
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将战国文字按国别分为若干“系”并认为各系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文字材料范围不等于文字符号系统,文字集合中所具有的现象不等于该集合体的特点,个体字符或局部风格的差别不足以反映整个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通过全面描写和系统比较来进行。实际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字样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总体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秦始皇的“书同文”只是在战国文字系统内部作了异写异构字的规范,并非从整个系统上用一种文字取代另几种文字。经过整理的小篆系统应该是对整个战国文字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并非单线条地源于秦国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是超方言的,具有统一的民族性。暂时的政治分裂,不可能促使原本统一的汉字分化为不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异构是汉字中一种很重要的文字现象.在睡虎地秦简中,大部分的字形结构都比较稳定,具有异构关系的单字数量不多,这表明文字的使用在战国末期秦系文字中已趋于成熟和规整;部分汉字兼具古文字的特点,存在构件的相对位置不稳定、构件的通用和混同等现象,这显示该文字处于古今文字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0.
汉代赋家深受传统的"士"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担负天下命脉的济世理想,希望能像战国策士那样为帝师为帝友,战国策士"以布衣取卿相"的辉煌仍然激励着汉代士人建功立业.正因为汉赋家有着战国策士献策劝谏心态,故讽喻、劝谏的意图一直贯穿汉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旨阝)夜》《蟋蟀》诗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所记载,<蟋蟀>一诗为周公在武王八年伐耆后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为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之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诗小序>是战国至汉初有关<诗>的"教学提纲",其自身也蕴涵有一种附会历史情节的解<诗>倾向,<诗小序>既然可以运用史事比附,那么<(旨阝)夜>同样也可以.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清华简<(旨阝)夜>中的<蟋蟀>诗为周公所作之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聂中庆 《阴山学刊》2003,16(6):33-36
楚简《老子》所用文字属战国楚系文字,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同源字,给我 们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进行整理扣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五至”异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至"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核心概念,它与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中有关"五至"概念的表述在文字上有重要差异.竹书的"五至"为物至、志至、礼至、乐至、哀至,传世文献的"五至"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于是,有学者认为,竹书"五至"有脱文,这一说法根据不足.竹书的"物至、志至"比传世文献的"志至、诗至"更切合"民之父母"的题旨.  相似文献   

15.
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目前可知时代最早的楚文字保留了西周早期文字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楚人使用汉字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已经与西周晚期通行的文字拉开差距,形成了一些字体与构形诸方面的特色。春秋楚文字形成颀长整饬与屈曲美化两种字体,随着楚国军事与政治的扩张,风行江汉与江淮流域。经过战国早期的过渡,战国中期楚文字实现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汉字系统。随着楚地域的不断扩大,楚文字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楚辞《离骚》篇题的涵义,当今学者主要有歌曲名、楚音苗语、地名"蒲骚"、离别骚臭等新解。这些说法看似新颖,但并非完美,学者仍须审视传统观点。从出土文献看,汉初就有了抄写在竹简上的楚辞,近年新见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辑就有五篇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资料。从古文字学角度看,战国楚简文字里就已经出现用作忧愁义的"蚤"、"■"诸形。又、尤、忧古音相通,"蚤"、"■"训"忧"自无问题。秦汉人误把"蚤"、"■"当作表示骚动义的"蚤"字,遂致千年聚讼。  相似文献   

17.
战国文字域别特点考察的原则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战国文字域别特点问题的考察研究,由于原则不明确,不统一,以致歧见较多,难有定论,也难以深入。讨论、确立原则,便成了这一研究的先要。文章剖析前贤,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和上博简中都有一篇<缁衣>,其内容与<礼记·缁衣>大致相当,但文字上有较大歧异.从这些歧异中可以大致看出战国到汉初儒家经典文本歧变的一般规律,这包括外在语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强以及学术思想的转向.对这些文字歧异的研究不仅可以校勘<礼记>,而且对美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刻划表意是文字的主要源头,其部分符号被早期文字吸收并不奇怪。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其形、音、义的约定俗成、相对固定化亦历时弥久。会不会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发生由刻划符号到文字质的飞跃,产生像殷商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虽然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假说,但迄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文字一出现,刻划符号就会马上消失。二者往往会混用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的中原地区,已有相当水平的文字记事,但刻划表意在不少方面、尤其是在经济交往上仍相当广泛地被采用。  相似文献   

20.
睡虎地秦简文字抄写于战国末期至秦代,字体属篆隶,是难得的秦国文字手抄文献.文章根据异写字和异构字的理论,对睡虎地秦简中的异构字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共分析异构字67个(组),异构字的类型5种.睡虎地秦简异构字的探讨,无论对读通简帛文献,还是对汉字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