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字形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籍本身存在复杂的字形问题,使用计算机整理古籍,更摆脱不了字形的纠葛,必须妥善加以解决。处理字形涉及文字学、古籍整理和中文信息处理三个方面,要解决存古与适今、提高与普及、规范与放任、类推与限制四组矛盾,需建立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字库:基础字库、通用字库和全汉字字库,对各种字形问题作不同的处理。文中侧重阐述了简繁字、“新旧字形”和异体字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敦煌俗字产生年代起于西晋延至北宋初年(咸平五年),其中大部分俗字产生于唐五代时期。宋本《玉篇》是中古到唐宋时期历史汉字汇集之大成者,对其间各个时间层次的历史汉字进行了定型规范,其中亦收录一百多个俗字。本文以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俗字为例,通过俗字字形再现的方式,从笔画、构件、造字模式三个层面考察两者在字形方面的差异,总结差异规律,并探寻差异原因之所在。宋本《玉篇》作为传统正字学字书所具有的规范性,决定了其在收录俗字字形方面的不全面性。宋本《玉篇》是与传统的正字学一脉相承的,这就说明其主要任务在于收录规范社会用字的正字。而魏晋六朝社会用字混乱的状况亦在客观上推动了这种"规范"行动。敦煌文献并不仅仅只有佛经文献,亦有许多通俗变文、蒙童识字读物、账本等,而其书写者的身份和地位更是庞杂繁多,使得敦煌俗字字形繁复多样,由此导致其与字形单一的宋本《玉篇》俗字的差异。写本文字是手写文字,相对于印刷文字在字形上有着比较大的随意性。而"写本时期"正处于汉字书写无定格,讹俗随发,形体混乱至极之时,这时的俗字既有继承沿用,又有创新与罢用,每每具有其时代特色。于是作为写本文字之一的敦煌俗字便具有了较大的随意性与独特的时代性,由此形成与宋本《玉篇》俗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有其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特点。针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十分困难的现状,汉字教学应将汉字构形的理据性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字形、字音、字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字形分析,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创制有很强的理据性,这些理据不仅或多或少地被传承了下来,而且影响着汉字的发 展演变。在文字孳乳中,理据对假借字演变、通假字、词汇用字等均存在着影响;在字形演变中,理 据导致了字形繁化,理据累增也会引起字形变化。理据对汉字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理据弥补形 变缺失、对异体字字用分工的影响及制约字形的发展变化三个方面。理据在文字孳乳、字形演变中均 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汉字系统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5.
《刘希必金钗记》是广东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戏文抄本,该剧题旨是颂扬主人公刘希必的忠孝品格与坚毅精神;剧名前冠以“正字”,是“正音”的意思,即采用潮州话“正音”读法。论文还列举全剧所用的潮州地区特有的风物习俗和方言土语,论证这是戏剧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潮剧本子。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一门能力训练课程,应从写作主体出发,通过修改文章来复习巩固基础知识,采用范文讲解来启发思路,经过大量训练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锡伯文正字词典中贯穿实施的有关正字原则,就锡伯文的属性和特点,锡伯文正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训蒙字会》是朝·韩汉学家崔世珍所著。它是继《训民正音》之后又一部不朽之作,在朝·韩语言史上既是广泛普及汉字文化的启蒙读本,也是一部科学地校订朝·韩语字母序列的重要著述,对研究朝·韩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通过对汉字字形分析和字义演变来辅助汉语学习,从语言中捕捉其规律,融入特定的语用环境,从字形入手,探索字义,可以更轻松地对汉字有深刻而又系统的认识。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和理性,汉字的精髓蕴含在一笔一画中,系统掌握汉字构形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思维,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告诫人们不可据今文之形以求古人之意,许慎以字形的变化为根据,把汉字史分为古文和今文两个阶段。现代文字学为了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也以字形变化断代汉字历史。近来有人以造字系统的历时运动为断代根据,汉字文断代才有了实质性进步。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文以三方面的变化情况作为根据,提出一种新的断代理论。  相似文献   

11.
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也同古代传说一样遗留有酒文化的信息。在由汉字所写就的古文献中随处可见酒文化的信息 ,在汉字的古老形体中也可以寻觅到酒文化的信息。其中有酒起源的传说、酒与盛酒之器的字形、酒的制作方法与品类、酒的礼仪与功用以及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汉字形体发生意义上的方向、位置和笔顺这三个相关问题。作为平面构形的汉字和再现三维空间中客体的图画(包括儿童的早期画),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儿童模仿甲骨文有关笔顺的实验,观察到右手书写、视党心理和构形形式意义的理解对笔顺的影响。本文为词的本义的字形表现方式、字形义的确认、汉字形体的演变以及甲骨文笔顺的童村诸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形体结构总是和本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用来表本义的。字形与本义的这种直接关系在古代汉字特别是上古汉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有很多字体已经看不出这种关系了。要知道这种现代汉字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原来的的字体来分析,汉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有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汉字的四种表义方式。这就是象形式、指男式、会意式和形声式。本文仅就形声为例谈谈汉字形体与字(词)义的关系。用形声式表义的字叫形声字。形声手由一个表义们旁和一个谐音偏旁构成。表义偏务简称“义旁”,是用…  相似文献   

14.
从"壬、■"字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前的应用层面提出字形规范统一的设想,以期为当前的汉字字形规范提供参考。从字源看,"壬"应写为"■",但历代字书中写为"壬",是为与"王"加大区别度;"壬、■"是形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形很早就混同,字形本身已不具备区别字义的作用;在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实际运用中,都出现"壬、■"混同的现象。从文字部件简化优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壬"确立为标准字形,将字源含有"■"的字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壬"同形,一部分与"王"同形。同时,也梳理了"任"与"仼"、"呈"与"■"的字形字义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缺乏汉字的笔画与部件意识,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尤其是对形近字的辨析是汉字学习的难点。根据他们对汉字的认知特点,应严格笔画、笔顺教学,通过溯本究源,分辨易混独体字形,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偏旁教学的理据性,并在教学中强化部件意识,帮助初学者形成从汉字字形和结构上正确审视汉字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易混合体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拼音文字单纯表音,汉字却能同时表音示义,因而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现代汉字较古代汉字而言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义与字形、字音之间依然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科学认识将有助于人们高速高效地学习和使用汉字,所以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在汉语识字教学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540个部首都是独立的字,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占了半数以上;5 40部首每部辖字数量悬殊,其中有35个部首无从属字;部首与部内字字形均有联系而在字的本义上存在不相关现象。可见,许慎归纳部首的原则是以字形为标准,通过字形分析将汉字纳入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我国东方近邻,中日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两国人民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据传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汉字就传入日本了,日本人民不仅会认读汉字,还采用汉字记录本国语言,后来又根据汉字字形创造了日语字母——假名.日语接受汉字年深日久,汉字已成了日语书面语不可缺少的部分.仅1946年11月16日公布的《当用汉字表》就有汉字一千八百五十个,以后又多次增删汉字数,目前得到日本政府承认的汉字有一千九百四十五个.  相似文献   

19.
一、印刷体楷书汉字字形问题界说 定型化或者说标准化,是一切文字符号体系发展的重要的客观规律之一,汉字符号体系的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汉字不断定型化的历史。方块汉字从甲、金、篆、隶发展到今天的楷书,已经高度定型。 例如: (?)→人 但是,楷书印刷体汉字的字形也仍然还存在着不少尚未完全规范定型的情况。这一点在中文信息处理工作中必须引起注意,特别是与字形信息有关的那部分工作,是必须以楷书汉字的印刷体的标准化为先决条件的。 我国印刷通用的汉字形体主要有四种:老宋体、仿宋体、方体、楷体。不同的印刷体常常使一个字或一个组字的部件的形体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写法。 例如: (?) 字形上的不同,并不一定是笔数有了增减或者笔划之间的搭配组合有了变化,有时仅仅  相似文献   

20.
汉字东传日本,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训读的成立阶段,万叶假名阶段,片假名、平假名阶段,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1949年公布的<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其中有简体字774个,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