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新政权,推行了多项定国方针,从《尚书》和《诗经》中可以看出,周人从政治舆论、民生、行政、军事等多个方面确立民众对新王朝的国家认同,构建共同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念。西周时期国家认同的确立不仅为周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治政思维和治政模式。  相似文献   

2.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4.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思妇诗是周代以家庭夫妇关系为社会纽带的治国观的反映 ,是周代社会服役制度给夫妇尤其是妻子带来痛苦和影响的反映 ,在审美及生活意识方面反映了周人反对徭役、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分析《诗经》农事诗可以探讨周代农业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笔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周人高度重视农业,清楚认识到自然物力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周代的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传世文献《诗经》、《国语》、《左传》、《尚书》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周代铜器铭文与周代传世文献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思想理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周代是我国造酒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酒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表现了周代的酿酒、饮酒等活动,这些诗篇的主旨反映出隆礼、重德的文化精神。其中"祭祀诗"反映出酒与周人宗教生活的关系,酒是沟通天人关系的重要媒体;"宴飨诗"直接描写王室贵族的饮宴活动,体现宗族团结、敦结亲情的礼义之道;"农事诗"表现周代春祈秋报的祭祀礼仪,以及酒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谏酒诗"是对饮酒活动的规谏,体现周代酒德观念对生活和行事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诗经》对其进行了详细地记载。本文通过对周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查,探讨马在西周社会倍受尊崇的原因以及《诗经》中马意象所隐含的周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西周的"德治"思想是在周人天命观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一套针对以周王为首的高级贵族的政治统治思想,它是一个有具体内容的政治概念,反映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早期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宝鸡地区相关;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南.甘棠》在今周原有文化遗迹留存;《诗经.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宝鸡,或与秦人早期在宝鸡地区活动有关;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从以上可见,宝鸡的确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怨刺诗、赞颂诗、爱情诗三类,在文化视野上各自体现出真善美三个核心,具有鲜明的思想追求与强烈的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析《诗经》燕饮诗,再参考《礼记》等典籍,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燕礼饮食的基本面貌饮食品类、饮食的制作、饮食的摆设规则、饮食礼仪及饮食的顺序.《诗经》燕饮诗是周代燕礼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在展现周代燕礼饮食面貌方面,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仪礼·燕礼》《礼记·燕义》.因此,应该充分肯定《诗经》燕饮诗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部落与氏族的出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德治与法治。尧舜禹时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原始德治最辉煌的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夏、商时期,神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夏、商的灭亡,使周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民的力量,因此对德与礼又有了更多的反省与认识,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周代的雅乐制度体现了周人的礼乐等级,其目的是维护周代王室及宗族的权威地位。周人的雅乐制度中,乐悬是其核心。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周代雅乐制度的成熟要追溯到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20.
周人的“敬德”为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点 ,《诗》在内容方面受到“敬德”思想很深的影响。《诗》不仅是周人“敬德”思想的一般反映 ,也代表和体现了周人文化的最高水平 ,是周人文明的象征。《诗》既是它所产生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必然反映 ,同时又逐渐变成文化思想的载体 ,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化的范畴 ,而更具有政治道德伦理的意义。它处处表现出的“敬德”思想 ,属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