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最为重大,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尤大。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靖康之变”的民族战争,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都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这就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者根据自身利益需要,为维护统治需要和社会安定选择适合其统治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正统思想而进行引导和不断强化逐渐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对于当今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一个障碍,我们应该并且能够通过政策引导、更新观念及提高体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来改变这种重文轻武的观念以适应当代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学及其诗声理论影响着宋代乐学的理论发展与成就,并形成互联互通,较突出的理论是“声词相从”说、“乐为诗作”说和“声转机萌”说。这一融通来自于对先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诗乐合一观念的解释与发扬。“声词相从”说追求声意相谐,最高境界是“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乐为诗作”说强调乐为诗流、志本声用,并批判了宋代诗学与乐学上流行的“声依永”之观念;“声转机萌”说要求声韵要转换、歌诵需转喉等。这些理论是先秦诗乐合一观念的发展,特别是这一观念在宋代诗词曲乐中声律或声音等技巧层面上的具化。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宋代重文轻武,尊儒重道,画学兴盛,绘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宋代新儒学的影响,画家以“诚敬”、“格物穷理”的思维模式从事画艺,使绘画风格整体呈现写实趋势;又受儒家孔颜之乐的影响,绘画成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方法;还因画家满腹经纶,文化修养深厚,所以此时的绘画脱离实利,文学性大大增强。宋代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魅力永恒,时至今日,仍然大放异彩,直逼灵魂。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服饰史论者过多地强调宋代服饰的保守和封闭,其实,儒雅化才是宋代服饰最重要的特征.在宋代,无论士庶服饰还是军戎服饰,都具有明显的儒雅化趋向.宋代服饰文化之所以走向儒雅化,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不仅提高了文臣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这是宋代服饰文化趋向儒雅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二是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构建是宋代服饰文化儒雅化的深刻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因.宋代服饰文化儒雅化不仅是对唐代开放、热烈、张扬的服饰风尚的一种革新,而且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服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有着一种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朝代,宫廷内部建立起庞大的藏书体系,形成了中国藏书史上的一个高峰。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下,宋代宫廷藏书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文臣承担。因此,统治者对文人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士大夫知识分子也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宋朝是文人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在中央馆阁搜集、整理、修撰藏书的过程中,文人的能力得以体现,文人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蒙城高氏家族是北宋有巨大影响的武将家族。探讨了在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下高氏家族还能兴盛的原因,认为恩荫制度是其兴盛的前提,与皇室通婚是北宋蒙城高氏家族兴盛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谨的家风是高氏兴盛的重要因素,宋代的优待政策是家族兴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由于中央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互动往来激增,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观念前后经历了多重变化。本文主要从宋廷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朝贡关系变化的角度,具象地把握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治理观念的变化趋势,从而梳理辨析出两宋针对西南少数民族治理观念存在着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时期。同时,宋代较之前代,打破了单一的羁縻治理方式,开始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与政治需求,灵活调整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方式,对政权的发展运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的傣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两个地方性的政权,即唐代南诏统治时期的“茫乃道”政权和宋代后期的“景陇金殿国”政权。多数学者都将后一政权作为傣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组织,当作傣族进入奴隶制社会的主要依据,认为傣族社会在元末明初之际才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我以为只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唐宋时期的傣族历史材料,并和解放前  相似文献   

11.
鉴于唐季五代以来骄兵悍卒的历史教训,北宋重建治军之道,使军队牢牢地控制在皇帝和中央政府手中,从而消除了军队对社会稳定的破坏作用,军队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工具。但北宋的治军之道也存在着一些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一,“重文轻武”的治军原则;二,广收流亡的召募之制;三,“将从中御”的御将之道。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北宋的治军之道严重违背了军事规律,从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不合理的治军之道是造成北宋乃至整个宋代在军事上始终处于积弱不堪、被动挨打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夷坚志>补志卷二三之"黄谷蛊毒"是研究宋代民间蛊毒巫术的重要文献,其所涉及的四种蛊毒,是宋代民间的主要蛊毒类型,是宋代民间黑巫术中最具有神秘性的一部分内容,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其具有特定的药理学与心理学依据,宋代政权无法从根本上将其抑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民一向重视祖宗香火的延续,生男育女,人丁兴旺,不仅使家族得以繁衍,将来还可以扩张个人及家族的政治经济势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宋代社会各阶层人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对子嗣问题是相当重视的。我国的育子之俗发展到宋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宋代的产育之浴,形态更加完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政权是带有准国家性质的地方政权,受传统“中国观念”的制约,建构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是维护政权存在与稳定的首要任务。在努尔哈赤时代,一度通过强化满洲民族认同来塑造对后金政权的认同,构建统治的合法性,但是由此产生的激烈民族矛盾,削弱了政权统治基础。皇太极时代,在“中国观念”的影响下,清前期政权经历了从“属国”到与明朝争夺天下的不同定位,从而完成了统治合法性的建构,为入主中原、重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制度是形塑共同体的核心变量。制度的形成、激活以及再次观念化是考察制度效度的周延思路。羁縻制度或羁縻政策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和“华夷观念”的固化,并且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这种变迁一方面是中央权力与羁縻边疆政权权力之间持续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中央王朝有意识地调整,从而渐趋完成了由羁縻边疆向政区化管理的治理模式转换。羁縻制度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一种更为稳固的制度文化(观念),从而给予羁縻边疆政权以“脚本”化认知,进一步提高了羁縻制度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上的效度。上述过程并没有终结,当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需为中华民族的“组合一体”与“民族交融”提供有效助益。  相似文献   

16.
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亦渗入到阶级关系之中,使原来长期存在的私家主仆关系以雇佣形式表现出来,在雇佣契约关系中,“奴婢”之名被人力、女使所代替,这一新的法定名称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反映了宋人对“奴婢贱人,律比畜产”这一观念的转变,反映了雇佣关系下婢仆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宋代阶级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也是宋代社会关系的一个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版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书籍生产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宋朝产生了中国古代书籍生产与传播中比较显著的版权观念及相对成型的版权保护法制规范.可以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书籍著作者与生产者真正开始实现版权自觉的时代.宋代版权问题是宋代商品经济与雕版书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了解宋代历史,就不可能对宋代版权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宋朝的版权问题是历史地客观存在的.宋朝的版权保护只有在宋朝的历史背景上才有它的真实性及其意义.宋朝的"文治"政治总体上使其书籍生产的出版环境十分宽容,因而一直被称为中国古代书籍出版史上的"黄金时期".虽然宋朝并未制定出专门的出版法,但是在宋朝的法律框架内,已经运用国家政权、法律以及民间协调的力量对诸如盗版等侵权行为实施治理.从政府到民间,关于版权保护的一般观念已经普遍产生.眉山程舍人宅出版书籍上的刊语"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即是一句典型的版权保护语言符号.总之,宋朝已经形成了从版权及版权保护观念、法律申诉、依法断案、判决与执行乃至民间协调等一系列的版权保护程序.  相似文献   

18.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旷达与怨怒──论南北宋政治斗争对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陈忻就整个宋代看,一方面“重文轻武”的政治模式给文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政入佳的机会,而积贫积弱的现状,外族的威胁侵凌,更使这些以“兼济”为心的文人士大夫无法坐视,他们纷纷上书论政,表现出关心时政、追求...  相似文献   

20.
倡导“三教合一”是宋代思想界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宋代儒、释、道各家“三教合一”思想的考察,分析了每家的理论特色,指出:宋代的“三教合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唱,佛、道为伴唱而共谱的时代之曲。宋代“三教合一”思潮不仅完成了三教之间的理论整合,推动了理学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以“和合”为特征的深层民族心理结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