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894年,日本海军在大东沟口外黄海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海军,中国战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命将查验结果据实禀报督办军务处转奏,但朝廷未收到查验报告,直到《徐建寅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手稿被发现,终于知道查验北洋海军的经过和内容,徐建寅在报告中详细表述了查验船械和清点弹药情况,访察海军主要军官优劣,沿途访问海军原定章程不妥之处,以及弊端陋习、近时军情、敌情等。可惜这个报告没有到达朝廷,致使北洋海军弊端陋习未能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2.
许良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割让台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惨痛教训。日军占领台湾的过程,就是台湾军民展现自己英勇不屈精神的流血牺牲过程。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小学时看电影《甲午海战》,就初涉入世懂得了中国近代的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一种朦胧的耻辱感和伤痛点。在大学读书时学习《中国近代史》后,对这个时期世界政治经济以及中国清末的政治和洋务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然而,这些认识基本是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2006年4月2日上午去威海刘公岛参观,加深了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直接感知,这是一次永不忘却的心灵教化。这天早上阳光灿烂,风和日丽,蓝天碧海,春意盎然,微风吹拂着黄海,海面泛起一片片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我们乘威海号游轮船驶向离威海20海里的刘公岛参观。一路上,看到了停泊在集装箱码头的大型国外远洋游轮。离军港不远的地方停泊着许多蓝灰色的中国军舰,船舰上飘扬鲜艳的国旗。在船上遥看刘公岛,就好像一艘永不沉没的巨型航空母舰一样,停泊在黄海胶州湾的入口处。难怪帝国主义列强的英国、日本、俄国和德国都视之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1894年爆发中日甲 相似文献
4.
金延铭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26-29
根据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中日双方于1895年5月8日在烟台换约。本文依据当时有关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对换约地的选定、双方换约大臣的确定、双方围绕换约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际社会的干预、换约完成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换约地点,一一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5.
6.
吴连海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6):3-4
由于腐朽,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长期以来,国人普遍认为: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李鸿章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卖国贼,是民族败类。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李鸿章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档案,分析条约的谈判和签订经过,以再现当时的历史,从而准确定位李鸿章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张礼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6(1):109-121
1900年中韩重建邦交是合力促成的结果,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韩两国各自需求的内在驱动.但就整体而论,韩国是中韩建交节奏的真正操控者,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中韩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宣告了东方外交体制的寿终正寝,标志着国际公法在与宗藩体制的博弈中取得了完胜.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当局对包括甲午战争在内的侵略罪行,没有彻底反省和认真清理,是使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台湾岛附属岛屿的钓鱼列岛,中国因首先发现、命名和利用而取得原始权利。日本明治维新后,非法吞并琉球建立冲绳县,并在甲午战争战局已定时,暗中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管辖。《马关条约》是日本取得钓鱼岛主权的唯一法律依据。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书,战后钓鱼岛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但美国凭借片面的《旧金山和约》托管琉球并擅自将托管范围扩大到钓鱼岛,又于1971年将钓鱼岛施政权移交给日本。虽然中国声明不承认美日对于钓鱼岛的处置,但考虑问题的现实复杂性,强调中日双方可以将问题暂时搁置。近年日本荒诞购岛致使钓鱼岛问题全面升级,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应对措施。目前,该问题得到暂时缓解。 相似文献
11.
蒋金晖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4):134-137
《马关条约》草签后,面对日本贪婪的割地赔款要求,中国朝野震动,一片反对声浪,纷纷要求拒签再战。迫于情势,清政府随即在津沽沿海部署重兵欲做抵抗。然而,四月上旬一场突发的海啸,不仅摧毁了清军的防御阵地,也使怯懦的清政府试图最后侥幸一搏的希望归于破灭,光绪帝只得批准《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12.
权赫秀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64,88
根据国际条约法的相关原则,与《马关条约》同时签署的《议定专条》三款、《另约》三款、《停战展期专条》两款等三项附属文献,与《讲和条约》11款,共同构成了《马关条约》的"完整部分",此外还可以包括一份"非正式的附属文献"即同年3月30日签订的《停战条款》(Armistice)六款。只有充分关注构成《马关条约》之"完整部分"的上述全部附属文献,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讲和条约》11款,才能对《马关条约》开展完整而又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郭艳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89-92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日本割占台湾的企图昭然若现,从"三国干涉还辽"中看到希望的清政府为保台湾采取的外交努力,依然是遵循"以夷制夷"的思想主旨,寄希望于英、俄、法、德等国对日本的干预.但事实告诉世人,"以夷制夷"思想指导下的清廷外交政策,并不能够挽回台湾被割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15.
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才家瑞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95-301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马关割台,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与忠诚,表现出台湾同胞在日本殖民统治50年中,奋起抗日,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凭藉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台湾才能在1945年10月重回祖国怀抱.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通信:还原一个真实的比亚兹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巍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2):54-57,7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比亚兹莱的评价一直是处于"两极"之中,一些负面的评价多来自人们对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及太多的"朦胧"和不确定性。而比亚兹莱的"最后的通信",展现一个年轻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疾病抗争、与死神赛跑,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营造梦境与遐想,则还给世人一个清晰、真实的比亚兹莱。 相似文献
17.
余君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2):29-35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的结果,如果对马里翁现象学计划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Romano提出的每一条批评可能都是成问题的。对马里翁相关文本的考察表明,爱洛斯还原其实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框架下的一种特殊而根本的还原,并不能被归为胡塞尔式的本质还原。此外,马里翁还以一种"不具存在的爱"来作为比存在的呼唤更为根本的呼唤,这种呼唤促使爱洛斯者启动爱洛斯还原,以使爱本身现象化。Romano若想更有效地证明爱洛斯还原并非一种现象学还原,就应该首先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范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19.
张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67-70
南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上的一个重要封建王朝,对促成当时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重北宋、轻南宋的倾向。《南宋全史》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汇众家之长,对南宋的历史作了深入梳理和研究,对人们重新认识南宋,推动南宋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