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科学生活》2001,(6):96-96
在我差不多成为一个科盲之前曾经热爱过科学。我曾经长期坚持订阅的杂志里面有一本叫《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的名字像一句口号,这样的口号在我生活里从小学一直嚷到了初中毕业。然后我就不再让我妈给我订了。和这本口号一样的杂志同时在我生活中出现和消失的还有一本《少年科学画报》,我不多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兴趣主要就来自这两本杂志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以画说世     
狠——苦 有部电视剧《我的丑娘》,描写老太太到儿子家当保姆、照看孙子,含辛受辱、苦不堪言。令人发指的不是这不肖儿子和受苦老太.而是这戏的编剧。“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从诸多韩剧里认识了韩国的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而《我的丑娘》这种并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戏”.难道不会让外人以为这是我们的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吗?制造这种“苦戏”的人.太狠了。  相似文献   

3.
婚恋物语     
《女性天地》2009,(4):47-47
倾诉: 我与男友相识恋爱不久便同居了。两年来,我们相处得不错,他处处照顾我护着我,给予我温暖,使我对他产生很深的依赖。可是最近,男友一改以往的态度,经常为小事向我发难,说他母亲不喜欢我,要给他介绍女朋友,他还问我是否愿意跟同性恋生活在一起。说到这,我才想起我们在一起的这些时间里,他对我都十分客气,我俩从没有过一次亲热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2005年湖南卫视的歌唱类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走红后,一时间国内外众多媒体对这一电视文化现象给予了重点关注。2012年《中国好声音》红透全国。2013年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再到《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歌唱类选秀节目数量已达两位数。7年来歌唱类选秀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走红荧屏,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歌唱类选秀节目符合国际流行趋势、有群众基础、节目质量精良、成功营销推广。  相似文献   

5.
草垛     
紫瑛 《老人世界》2014,(11):9-9
无意中看到莫奈的名画《干草垛》,画家们所说的什么光影、色彩的变化我是真的不懂,但却一下子被这一组画所吸引,思绪如奔驰的骏马,跟着那小小的于草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的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6.
从电视剧《红十字方队》中的"司琪",到《又见一帘幽梦》的"沈随心";从电影《左右》里的"一根筋"化身成《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混不吝",当一群大老爷们儿火到不行时,作为该剧唯一女主角的她似乎被淡忘了。但这不要紧,因为我们都知道她叫刘威葳。  相似文献   

7.
金风 《当代老年》2008,(10):26-27
2008年7月,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精心打造的巨片《赤壁》,仅上映一周,票房就高达1.8亿元。从昔日那名躲在被窝里画《三国演义》英雄谱的英俊少年,到如今白发苍苍仍在摄影机前指挥“千军万马”的老者,吴宇森用50年的光阴实现了他的“三国梦”。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军队退休女干部,1986年从部队退休.当时我虽离岗了,心却不服老,心中仍然希冀着新的起点.当在职干部纷纷报考自修大学时,我也不甘落后,希望能一圆年轻时没能实现的大学梦.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我终于成功地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 三年的努力学习和大专文凭的获得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我在20世纪60年代曾参加《解放军文艺》组织的文学创作学习班,跟随编辑到上海、北京、山西等地实习采访和练笔写作,并在编辑指导下,于1967年在《解放军文艺》先后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杨忠燕 《当代老年》2007,(10):54-54
今年5月底,我到邮局续订下半年的报刊时,在征订目录中突然发现了一本专属老年人的杂志——《当代老年》,而且还是本省出版,当时真感觉相见恨晚,如获至宝,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老年刊物,《当代老年》一看刊名就很出彩,肯定是办给我们这些当代的老年人看的。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在邮局订了下半年的《当代老年》。如今我已经收到7、8两期杂志,  相似文献   

10.
浩然 《中外书摘》2008,(8):10-13
1954年春天,我回到地委党校,写了小说习作《两千块新砖》和《探望》。这两篇写农村新生活的文章在《河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以后,引起社会重视,我被破格选拔到《河北日报》当了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我去当兵,在部队服役25年,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军中,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兵战士,升职到团职军官。这实现了我当兵的梦想,我有着一定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2.
赵海燕 《老年人》2013,(12):38-38
“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是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记录的一段童年趣事。花纸“老鼠成亲”,便是有名的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画面上,一群喜气洋洋吹吹打打的老鼠分上下两行排列,有骑高马戴红帽的老鼠新郎和头带花冠、身系大红花坐于喜轿的老鼠新娘,送礼、乐司、轿夫等一应齐全;右上角蹲着一只也许是“长官”的肥猫,正慵懒而又高傲地准备坐收娶亲队伍进贡的鸡和鱼。这件风趣的作品,全称《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被鲁迅作为第一号收藏珍品收入他的年画目录,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3.
筱敏 《炎黄世界》2009,(5):44-45
我一定是个好学生,如果有机会做学生的话。我对所有的课程都感兴趣,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全都那么诱人。我对万物的秘密怀有敬意,时至今日,《混沌》《时间简史》《科学革命史》以及《植物化石》《本草纲目》等等“杂书”给予我的阅读兴趣,一点儿都不亚于文学书籍给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我是《社会学家茶座》(以下简称《茶座》)的忠实读者。自上大学时接触《茶座》以来,我的校园生活多了一份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而品读《茶座》也成为我学习和生活中一件像喝水般那样自然的事儿。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能把讨论社会科学的刊物办得这么生动有趣已经是科普传播上的进步了。当然,对于我们在这方面有所偏好和追求的读者来说,更是一种久违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仲延武 《当代老年》2006,(11):14-15
这是一个阴冷的下午,我又习惯性地到书店看看新书。在我翻看一本名叫《热爱生命》的书时,一眼瞥见身旁一位中年妇女和两个女孩子正抬头痴痴地盯着书架。顺着目光看去,书架上有一套精装的《十万个为什么》。两个小女孩像两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最后她俩转向那位中年妇女,并没有说话,只是用手不停地打着手势。  相似文献   

16.
坏小子葛优     
冯小刚的噩梦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如说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因为葛优在其中的表演是这种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内核,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乃至眼下的《夜宴》,很难说人们是为了冯小刚而进了电影院,还是因为葛优这小子。如果不怕被看做在两位长久搭档之间制造裂隙,还可以进一步说,这两者始终不是一回事,从一开始某种差距就存在,到后来并没有缩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17.
我是《当代老年》的一名新读者,因为以前只是听人介绍有这样一本杂志,直到今年元月份我才开始订阅,真正成为它的读者。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我竞从一见钟情发展到离不开它了。更有趣的是,我在华师一附中上学的孙女也对《当代老年》情有独钟。家里订阅了3种老年报刊,孙女只看《当代老年》,对其它两种老年刊物几乎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8.
青年节后第二天上午,我在旅舍收拾行囊,准备返程.电视里恰好播出赵薇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访谈.几个剪辑片段一闪而过后,我按下遥控器电源键.无须更多,窥见熟悉的场景,我知道自己无法抗拒这部影片. 那就到光影世界里去吧.在这寻觅青春不得的一天,知晓有这样一部电影,这偶然,这巧合,许是造化给予的慰藉?  相似文献   

19.
谢湘 《老人天地》2013,(4):41-41
新春之际,传来张保庆的小说处女作《老三》问世的消息,让我对这位一向敢于直言、嫉恶如仇的官员又平添了几分敬重。2005年底,他从教育部副部长的岗位退下来之前,我曾问过他将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回答:“教育我干了三十多年,教育的事情从此不再管了。我要真正干两件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一是练书法,一是写小说。”  相似文献   

20.
口口 《金色年华》2011,(5):58-58
年轻时,每天拥着晨光而起,风拂去黑夜的孤寂,捧一缕金沙任封闭一夜的心呼吸新鲜的氧气,无忧无虑;年轻时,每到傍晚余晖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划过五指透到脸颊,任凭淡粉的霞光拖走青山后那疲倦的云,忘乎所以。树下被街灯拖长影子的我在望着树上方那轮月,月虽不懂我,但不知何处肯定有也正望月的人。我们虽不相识,却此时赏着同一轮且,寄托同种希望,这是无解的题,无解的谜。我们永远不会相识其他人会在哪里,却因为月让我们心连在同一个领域。这是青春的魅力,给我遐想还我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