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兰虹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从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扭转总需求不足的局面,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涨。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长期执行,要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还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刺激股市的活跃。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农业,工业等其它行业加入WTO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化对于拉动内需与其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力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储蓄存款仍不断增加,且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存在着内需拉动不力的现状;分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传统消费思想的存在,投资理财渠道单一等因素是拉动内需的制约因素,但同时指出了目前仍存在一些拉动内需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谈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尽快实现城市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农民的意愿和目标。《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景蓝图和标准,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重要途径,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县域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积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通过县域经济主体的能动作用把比较优势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在观念、体制、资金、人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使其难以发现比较优势或者不能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提高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关键看地方政府的作用,明智的选择是通过制度创新,在放手让全体居民自由寻找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治本之策,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空间。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 ,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而且是拉动内需的基础。因此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放在首位。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 ,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基本目标和考核政府政绩的指标 ;在大力发展小企业的同时 ,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要正确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要确保国有企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爱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78-80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良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4)
把握公共财政的实质,促进经济发展,着力做大做好财政收入"蛋糕",是构建财政支出新格局的前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财政部门要特别注意缩小享受财政支出的"剪刀差",而调整支出结构,缩小"剪刀差"的基本思路是"调增不调存,填谷不削峰"。 相似文献
12.
论新型乡约的当代价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现代化使传统乡约存在的时空特殊性和传统的文化价值渐已失去,但历史惯性及现实变革使新型乡约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探讨新型乡约的当代价值,并认为新型乡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教化价值、制度价值、组织价值、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倪国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在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文化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支持。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规律,是指导人们经济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与政治文化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利益兼顾性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对现代化建设具有认识导向、启迪教育、调控约束、融合协调等功能,是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支力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 ,在阶级关系方面 ,主张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 ,实现无阶级的社会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 ,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主张建立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同时也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贾秀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7):207-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持和维系 ,没有这种维系和支持 ,市场经济必然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公正、公平、公开、开放、竞争等原则 ,为新的道德、新的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 ,促进了道德的进步。但与此同时 ,在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而使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重视经济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 ,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6.
马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91-95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民族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89-92
创新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缺少一技之长,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不断创新教育投入体制、农村教育体系和农村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就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普遍规律,并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无论哪种社会,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劳动报酬牵动的,所以劳动报酬的分配原则是推动生产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9.
鲍志芳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2-16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以经济方式为杠杠,全方位影响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象和历史过程,它对世界经济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形成巨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机遇。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