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城镇化问题是我国目前城镇化工作的难点。解决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城镇化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稳妥推进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异地完全城镇化",大力开展青壮年补偿教育,加大对贫困山区人口城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概念模糊,"城镇化"的提法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准确定位,学界对城镇化命题尚无广为认同的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对"乡土中国"、"中国现代化""中国特色"未能作出确切的理论回应,因而难以切中城镇化的精神实质。建国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历程、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比较、城镇化失败的个案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群体文化和个体心灵变迁、城镇化与海洋强国战略互动关系等方面,是城镇化研究的短板。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的应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镇化地区教育与乡村教育存在诸多差异,应加强研究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决策的重大影响。基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阶段差异与地区差异,农村教育需采取如下对策:农村教育布局需做重大调整;公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需有较大提高;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离农教育";城镇化不同水平地区应有不同的教育格局;劳动力不同流向区域应有各自特色的职、成教育;要把"城市文明"教育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或城市进行空间流动。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主要持三种观点: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时下,我国农村城镇化主要面临:发展整体水平低,速度滞后,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建设短板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困境。因此,为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国家可从四条路径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依托第二产业支柱、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为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一方面,农民工迁移呈现半城市化,难以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家庭城镇化远落后于就业城镇化;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工业化将资源大量带离农村,农村对现代化的容纳能力下降,家庭劳动力的分散化迁移造成其他成员被迫留守,农村家庭功能、人伦人道正在遭到破坏。农村留守家庭离散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离散,个人外出务工与"半市民化"皆是他们不自由的选择,家庭离散不仅会对家庭结构与功能造成伤害,更会给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发展使城镇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城镇化中出现的"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因此要走健康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政府经济行为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明确行政职责,实现政府转型;约束经济职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极化效应;巩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近些年我国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但衍生出诸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日益拥堵、人口不断膨胀、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拉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而且也出现了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不断拉大、农村的"空心化"以及留守人口等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缺乏竞争性的职业技能。为此,要通过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企业订单式培训、培养区域能工巧匠、加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因为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农村工业化基础的差异 ,在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农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 ,说明了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发展现代乡村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城镇的现状,认为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湖南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湖南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湖南农村城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并已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加速湖南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一大战略任务。但农村人口的彻底转移却十分缓慢,本文以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高沟镇和二坝镇为例分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遇到的现实障碍,对于指导今后无为县农村人口城镇化乃至全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都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社区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讨出的第三条道路,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所谓"新型"就是要像建设城市社区一样建设农村社区。许昌、新乡两地的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献梳理发现,尚未有学者将分工原理与演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农村经济主体对适应的追求是农村城镇化的原生动力,改善其适应能力的技术进步是农村城镇化的次生动力,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辅助动力,基于市场需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是农村城镇化的自组织动力,政府以不可或缺的他组织动力而出现。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势的日益明朗,城镇化问题也成为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热门话题。然而近些年,我国在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由于发展方式的误导,衍生出了诸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交通拥堵、人口膨胀、就业难、贫富差距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而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则出现发展相对缓慢的困境,城乡二元格局一度拉大,甚至诱发了农村的"空心化"以及一系列的留守人口问题。基于对这些热点社会问题的冷思考,一方面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都是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二者应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连动关系,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本文透过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认为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不仅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因素,也包括土地等相关政策、制度因素;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制度改革,通过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乡镇企业发展良好载体,不仅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打破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就业结构偏差与我国城镇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了严重的就业结构偏差。由于大城市"拉力"不足,农村对剩余劳动力"推力"受阻,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不仅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化率的提高,而且成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屡拓而不开的重要原因。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我国城市化是矫正就业结构偏差,降低农民进城投入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国的工业化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具体的工业化方式,城乡统筹发展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一种现实选择,它能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特点,保持劳动对产出贡献。以工促农的新工业化道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使城乡工业共同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