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康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具有实体性,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主体是空无,"我"不断被他者建构,不断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2.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从作者与主角、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中建构起他的主体性理论,认为在审美活动或事件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关系,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互相观照和呼应、互相对话和交流中使个体得以存在的。这为当下我们研究期刊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启示。运用对话理论研究文化转型期期刊与文化语境、文化思潮的关系,进而确立期刊的主体性,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7.
拉康哲学在今天的哲学、心理学和文艺理论界影响广泛,但由于没能正确分析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导致其存在根本性缺陷。他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根本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事实上,他者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他将实践结构中个体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构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8.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也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着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我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而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少数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瓦解了人的主体说,认为主体是被建构的,而不是完整独立、恒定不变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主体性是男权压迫和男权控制的形式,作为人的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性别主体.也是被建构的,而文学叙述是现代性别建构的重要场域.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秩序和男性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掌握了话语权的男性建立了一套"男性化主体"的自我再现系统,而女性的屈从和他者地位的形成,也是在于女性被剥夺了再现自我和他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中,"共同体"在差异与冲突中不断被建构,这书写和表达人类发展依据和需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命运发展"所构建的理念,它具备一定共识基础,其中"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他者"在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推动"类"意识和共同体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他者"方式探讨和对比共同体的起源与人类的特性,可获得共同原则和合作意识,加速"他者"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逐渐缔结母女般的情意和怀抱希望,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笔者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三界说对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论关照,阐明了她们从混沌的实在界,至虚幻的想象界,最终到法律规定欲望的象征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以及在她们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詹姆逊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者在建构自由理论过程中存在两次逻辑抽象,第一次导致自由权与自由分离,第二次导致生命权与自由权分离,最终使自由与生命走向对立。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生存状况的研究,揭示出自由主义自由论缺少生命关怀的理论缺陷及其现实根源,从而将自由理论建立在对个人生命活动状态的考察之上,为建构生命自由论设定了基色。生命自由在内涵与外延上超越自由权和生命权,它以现实生命个体为主体,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命共同体为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与其他自由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动态平衡。生命自由论为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4.
邹容挪用和混杂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与梁启超的人种理论界定他心目中的"我族",形成其人种论的基础;他从历史记忆建构的角度,透过打造共同体的"新仇旧恨",亦即"受害者故事",他以"黄帝"为核心的血缘同胞的文明汉族想象,配合建构满人为野蛮残暴凶狠的"他者"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以"受害者故事"的历史记忆所形塑之国族共同体想象模式,可谓对于日后近代中国共同体的想象有持续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三个建构条件。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包括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借用“我们-模式”和“共享意向”理论内在解释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行为维度借用联合行动模型和随附关系理论观察和模拟外部行动从而建构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契合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学应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习者的认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通过情境、协作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习者为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文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思想,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思考了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探索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古希腊个人身份观的视角,结合神话学、人类学及相关宗教学理论,对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回归主题进行了探讨。以奥德修斯归返故乡宣告神之代言人国王身份建构这一视点切入,阐述了古希腊人是以对神的依存来确立我者之身份;并通过分析史诗中战胜死亡、忍辱负重和最后审判这三个神话素来表明奥德修斯的国王身份的建构,论述了古希腊人是如何在仰赖神性来确立自我存在的同时,又以神为他者而反观其自身,以达到人的内在灵魂之求索。最后,文章通过对身份观之本质的探讨来观照现世,以警醒人们对现实身份的建构给予思考。  相似文献   

20.
凯利个人建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利1955年出版的《个人建构心理学》标志着他个人建构理论的诞生。其要义为:人是科学家、个人建构与建构选择、各种建构在三个重要维度上存在差异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