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实,对于解决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也是相当重视的。如果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子,整个社会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剩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龄,强制出嫁:有的设立“官媒”“拉女配”,强制结婚;有的甚至颁布“处罚条例”.对“剩男剩女”进行惩处…… 相似文献
2.
当下存在的“剩男剩女”现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如不加以调整,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本文将从社会方面、制度方面等具体阐述,探求其深层次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都喜欢早婚早育,但是宋朝却有大量的剩男剩女。因为那时推崇科举制度,任何人只要考中进士,国家就给安排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所以当时男青年的奋斗目标是考上进士。而女青年的奋斗目标是嫁给进士.而且大家都不达目的不罢休。 相似文献
4.
黎学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35-39
在农村,人胜其地致使广大农民纷纷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城市,尤其是居住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适龄男女,似乎有不结婚或晚婚晚育的倾向。在经济不发达的广大乡村,多子多福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何理解人口和经济发展千百年间的纠缠?国内学界多采用西方人口—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人口—经济问题,既是如此,正本清源式地了解西方人口—经济学派的源头甚为必要。对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里所谓的"剩男"和"剩女"现象,结合欧洲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探索其背后的经济动因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修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5-30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她是网络媒体的宠儿,但是却被网络媒体塑造成有问题的一个群体。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剩女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家庭制度的虚伪性和脆弱性,但是男权制的家庭仍然是剩女在职业和家庭选择中的主要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本身就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剩女"之"剩"是就其在恋爱婚姻中的缺位而言的。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剩女"自身所具有的婚恋观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维度。运用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逻辑、"两种生产"的逻辑以及"现实的个人"逻辑解读与探讨"剩女"的婚恋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剩女"现象、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宗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40-44
婚姻观念多元化、婚姻行为多样化、婚姻角色平权化以及婚姻与性的分离,这些现象是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主要表征。这种嬗变导致家庭的许多正向功能被严重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异质化和高速流动、传统之性禁锢和现代的性解放之间的张力、社会生活及文化领域的高度商业化、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女性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她们以其独特行为路径变更自身的行为模式,由此引发各种女性突生现象的热议,其中"剩女"现象就是典型的代表,成为社会学者谈论女性问题的焦点。此文着眼于从女性模式建构到"剩女"现象生成这一特定社会事实,深入挖掘"剩女"现象背后蕴含的模式演绎与行为实践的交互态势,以"剩女"这一特定范例揭示女性模式的逻辑建构对女性实践所具有的特殊功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黎学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00-104
在农村,人胜其地致使广大农民纷纷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尤其是居住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适龄男女,似乎有趋向于不结婚或晚婚晚育的倾向。在经济不发达的广大乡村,多子多福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何理解人口和经济发展千百年间的纠缠?国内学界多采用西方人口-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人口-经济问题,既是如此,正本清源式地了解西方人口-经济学派的源头甚为必要。对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里所谓的“剩男”和“剩女”现象,结合欧洲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探索其背后的经济动因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祝玲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92-94,116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3.
章必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76-84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郑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115-1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陈萍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106-109
琵琶文曲是文化的结晶,文章将其形成过程放入文化史中考察,进行文化解读。琵琶初入中土,受到的拒斥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其文曲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与雅文化认同、融合的结果;琵琶文曲的艺术原理中表现出典型的传统美学的辨证法则。说明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琵琶文曲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6-39
性爱叙事作为文学表达的一种基本形式,贯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始终。很多时候,小说中的性爱叙事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有其特殊的文化隐喻,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泛滥的性爱叙事也常因为为了增强文本的声色效应而沦为商业图书市场的消费符号。贺奕《身体上的国境线》中的性爱叙事散发着一种青春成长的私语气息,同时在爱之本质的深层探寻下不乏个体焦虑和家国文化的主题隐喻。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8-23
家国观念与中国人的总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家国情怀不仅从道德价值层面强调亲情、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视作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实现文化革新的重要突破口。文化革新最直接的体现是观念革新,家国观念从封建社会的强调国家的权威性,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说明中国的家国观念有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和所属的发展环境,是一个不断蜕变和形塑的过程。面对新的环境,家国观念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需要家庭和国家之间相对社会地位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样具有时代性。通过对英语新词的研究可了解现代西方公司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理念和价值观,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信息,同时也进一步论证语言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陪都成了当时中国的缩影。如今重庆在不可思议地高速变脸,成为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然而那些曾经承载着全国人民抗战信念的人和事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快餐文化方兴未艾的现代,这些雾都名人的痕迹消失了,但是名人名居确实还存在空间中,有了这些遗迹史实资料,掌故得以展现,这对后世艺术史学界研究以及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延伸作用。重庆"遗址"就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现存文化,是继文献之后最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首先要解决“我为什么要来传承保护”的问题文化资源在每一次开发中都得以增值和创新西部“文化新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领先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