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黄、廖本《现代汉语》作为一部深受高校师生欢迎的教材,几经修订但尚有若干疏失。本文就该教材增订三版上册中表述尚欠严谨周密的问题,分别列举实例,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并评价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对原修订本语音部分的修订,指出了增订版语音部分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语法部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提法稍显绝对化和简单化;有的内容的处理不如增订二版准确;个别提法有误;在编排顺序上部分内容欠妥等。笔者就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对"词汇"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改、删削和补充.其中,部分内容的修订和补充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拟就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异议,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语法部分的一些不当之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词汇和语法部分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增订二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于 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是在“增订版”的基础上修订的 ,是一部更科学、更实用的好教材 ,但尚有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就汉字体系、双宾语与兼语的层次分析、既带状语又有宾语的结构分析、语素与词性的确定、复句内部分句间关系、条件句群等等进行了辨析 ,还对教材符号运用、词语运用、语音知识等方面的失误予以了指正  相似文献   

8.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一部常出常新的好教材。黄廖本教材的成功,在于它与时俱进,在保持原框架大体不变的基础上适时修订更新,并且根据教学实际,对一些不怎么紧要不怎么适当的内容进行删减,在语言表达、语法术语的选用上仔细推敲,择善而从。但某些增补还显得有些仓促,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1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对增订三版做了较大修改,体现在第六章"修辞"中,这种修改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改动、删削与增添.修改在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修辞定义、修辞格的删削和增添方面比较成功.虽然也有尚待商榷之处.但是总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新增了唯谓形容词,但唯谓形容词的研究还不充分.科研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学语法应侧重系统性、易于教学.唯谓形容词的立类缺乏充足语料的支持.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副词的所属词一直有变化.一些词是否为副词值得探讨;主语位置上的"副+名"存在矛盾,如果认为是状语,它不符合状语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认为是定语,则不符合副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日语中,格助词に和で的用法很多,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容易混淆.这里就它们的基本用法进行了比较,并从依据性动词、动词的表现意识等方面阐释了它们容易误用和相区别的地方,揭示了两者的共存现象,指出了在实际运用中,要依据其存在的有机联系并结合说话人的表现意识或意志以及与格助词有直接关系的谓语动词来正确选用它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已于1999年3月出版,投入使用.此版本的修订充分满足了图书馆排架要求所需的稳定性,优化了检索功能,从综合分类法结构体系上照顾了专业单位的需要,保持了各学科专业类目深度的基本一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O4物理学"类在此次修订上具有较突出的特点,即调整类目结构;增加类分资料用类目;增加类目沿革注释;修改、规范类目名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和"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等相关理论,概括总结了"和"的来源与定义,阐述了"和"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指出文化与语言在二外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考“后”     
<说文>日:"后,继体君也."经过采用形训的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依据"后"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寻找"后"字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系统地解释"后"字的含义:"后"的本义为"妇女产子",由此在母系社会被用作对最高首领的称呼,从而引申出"君"义及"继体君"义;由产子时的母前子後引申出"後"义,并造"後"字,因"后"的"继体君"义与"後"相通,加之音同,故常假借"后"为"後";综合"妇女产子"义、"後"义、及"继体君"义,引申出"天子之妃日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常倾向于把中国文化的特征与儒学联系在一起,把儒家看作中国文化特征的主要塑造者,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儒学在中国文化中长盛不衰。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的模式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盛不衰,与早在儒家之前即已形成的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有关。文章以礼为例来说明,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决定了在中国社会中,礼比法在社会整合方面更有效,也说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根深蒂固的土壤。由于这一文化模式或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然顽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社会里,可以设想,在未来的中国,礼治仍将是中国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这又进一步说明儒学的复兴在中国文化中至今仍有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豚"字的甲骨文形体,并从我国古代文化的角度考释"豚"字,证明其为"阉割后的小肥猪"之意,重新辨析了"豚"字家族中"豚"、"豕"、"彘"和"豬"四字。"魨"和"臋"在音义上和"豚"有密切的联系,"魨"、"臋"和"豚"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18.
金春梅 《东方论坛》2005,(3):106-110
对<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敦煌变文字义词典>有关说法表示怀疑,初步勾画了"但"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最后变成助词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声学实验说明,在"都"的总括歧义句中,句子的最重音分别集中在总括的不同语义指向部分."都"所强调部分的基频、时长和音强三方面要素的变化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性和规律.并从听辨实验上得出,这些声学上的规律在语音上是比较明确的区别特征.从中拟测出各种重音在句中成为焦点的可能倾向性顺序为:对比重音>话题重音>常规重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