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山藏佳景,奇水绘灵秀”,我承认,在到豆沙镇之前,我对这句诗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当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站到了这个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面前的时候,我才对它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味。不解悬棺千年谜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水劈开,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锁住古代中原入滇的第一个要道。在石门关口巨石悬崖上,我看到了被称为“民族友好标志”的唐袁滋题名摩崖,旁边是翘角飞檐巍然屹立的摩崖亭。站在摩崖亭向外突出的那个小潦望台上,向峡谷的对面看过去就是千年之谜的“人悬棺”了。在距关河水面60多米高的天然斜洞里,到现在还存有…  相似文献   

2.
新见吐蕃摩崖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南洛札县境内新近发现同一内容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两处。一在洛札县城西北五公里的多穷村右侧石崖上,一在洛札县城东洛札其曲河与门当河汇流之处的石壁上。因这两处碑文都在洛札县境内,我们且叫它洛札摩崖石刻。石刻碑铭约有藏文一百五十多个,漫漶的文字占十八、九个。经初步探讨,洛札碑文是前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引用过的。现把碑文译成汉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藏文从创造和使用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古老文字,从它创造之时起,便留下了书写的典范,受到后代重视。据文献记载,藏文创造者吐弥桑布扎写作过一批尊崇松赞干布的诗歌,亲笔书写在“绛”地一寺庙的石壁上,摩崖保存下来。后来人们认为这一摩崖字形匀整生动,好似“黑蛙伸足”,说明自从有了藏文,也就有了藏文书法,而且在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了闪烁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史籍对拉萨布达拉山上清康熙晚年 (1 72 0— 1 72 1 )入藏将士所刻的摩崖文字六通作了缜密的考证研究 ,说明它较书面记载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不仅补充了一般记述的不足 ,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允礻题、延信、年羹尧这些日后为雍正帝嫉恨迫害的将领在当时官兵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5.
传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艺,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甚至早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它是将单页纸片覆盖在碑刻、青铜器、甲骨、摩崖等文物上,通过墨拓的方法,将文物的文字与图画原貌地拓印在纸上,最终成为国家文物研究的珍贵藏品。至唐朝发展至今,传拓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将传拓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真正将这一艺术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浅浮雕拓片的研究,来深入地分析摩崖石刻造像的传拓技巧与保护方法,作为一位传拓的延续者,将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上进行不断学习与技艺创新。  相似文献   

6.
神秘三省坡     
正椐怀化市民委石佳能先生介绍,三省坡顶有一道十分罕见的大自然奇景——"天然长城"。"天然长城"为三省坡顶裸露的岩石山脉,其裸露长度达300多公里,高度在十至三十米之间。层层叠叠的巨石之上,怪石嶙峋,危崖兀立,错落有致,浑朴自然,初看似人为设计、垒砌,实则自然天成。"天然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6亿年前的震旦纪  相似文献   

7.
西藏新见两通摩崖碑刻与清中央"驱准安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秋天 ,我在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东侧断崖处 ,为“藏族石刻文化学”科研课题补充、核实有关材料 ,逐幅考察摩崖造像 ,发现了两通摩崖碑刻。由于后世其他内容的叠刻与彩绘 ,加之自然的损毁 ,辨识极其困难。也正因为直接从岩石上认读不畅 ,回家后四处翻书查典 ,但均无片字收获。几年来 ,曾又十数次前往并携相关工具和材料试图退去造像彩漆 ,使覆盖在其下面的文字显露出来 ,可此法并不奏效 ,每举收获甚微 ,但几年下来还是积累了一点。现结合直接导致这些碑刻遗存的历史事件 ,就清中央“驱准安藏”政策及其对西藏的经营思想做点探讨 ,一…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国新发现的《封燕然山铭》摩崖是东汉窦宪北征匈奴后的纪念性遗存,与《后汉书》所记存在多处细微差异,个别异文可与蒙古国考古资料印证,凸显摩崖仍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结合史籍记载和蒙古高原地理可知,传世文献中的燕然山确为今蒙古国的杭爱山,摩崖所在是中原与漠北之间的一处重要交通点。摩崖下方的"汉山"题刻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再综合前述多处差异,推测班固后来对文本进行了润饰。  相似文献   

9.
传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艺,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甚至早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它是将单页纸片覆盖在碑刻、青铜器、甲骨、摩崖等文物上,通过墨拓的方法,将文物的文字与图画原貌地拓印在纸上,最终成为国家文物研究的珍贵藏品.至唐朝发展至今,传拓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将传拓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真正将这一艺术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浅浮雕拓片的研究,来深入地分析摩崖石刻造像的传拓技巧与保护方法,作为一位传拓的延续者,将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上进行不断学习与技艺创新.  相似文献   

10.
察雅仁达摩崖石刻的相关研究是藏学界30年来持久关注的一个话题,主要问题涉及造像艺术特点、石刻录文的订正和题记解读、人物和地名考证、历史人物益西央身份认证等。文章通过作者于2016年9月的一次仁达摩崖石刻实地考察,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心得,目的在于为仁达摩崖石刻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元代《整控江摩崖》至今犹存否?具体内容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弄清楚。过去,虽有史料略载和历史学家们的考证,但因未亲自核实考察过摩崖石刻,不详其真实,只按旧史料研究,故未有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冬,在布达拉宫所座落的红山东侧断崖处,新发现了七块摩崖刻铭。①这七块摩崖刻铭与现立于龙王潭(鲁康)大门里东西两侧的康熙帝《御制平定西藏碑》、乾隆帝《御制十全记》碑较集中地记载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五次用兵的情况,而这五次用兵的前后一段时间里,正是清朝政府统治西藏地方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就这两通碑文和七块摩崖刻铭稍作疏证,略述管见,乞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勒乌摩崖石刻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苯教母续和大圆满在嘉绒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显示了象雄文明在嘉绒藏区遗留下来的深层的文化积淀。通过仔细的研究和缜密的考证,文章对摩崖石刻的内容、历史年代和文化价值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4.
通天岩坐落在赣州市的近郊,主要由三个山坳和四条山脊共同组成,是比较典型的丹霞地貌.对于赣州来说,那里不仅仅有着非常规律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同时在文明轨迹和人文底蕴方面也是非常悠久和深厚的.赣州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和红色文化,这些文化是通天岩摩崖石刻内涵的依据,通天岩摩崖石刻也使赣州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探讨了赣州文化和通天岩摩崖石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湖宝石山造像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杭州西湖宝石山摩崖造像遗迹,分造像年代为元明两期,归造像类型为藏汉二式, 并就石刻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历史背景及梵文摩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宝石山造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一般区分为"碑"和"帖"两种。碑多数都是为了纪念一件事,或者纪念一个人专门写的书法作品,都是刻在一块石头上或者摩崖上,一般碑额上面都有正式的名字,比如《九成宫醴泉铭》《大唐三藏圣教序》。帖,就是便条,主要是书法家跟人的往来文字。历史上这些帖多数都是这样的便条,本来也没有正式的名字,名字都是后人在里面找出几个字作为代称,比如《伯远帖》《快雪时晴帖》《韭花帖》。如果是书法家抄录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十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对药王山摩崖造像进行了第一次勘查。药王山位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之西南。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路而凿断。药王山最早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这是相对红山而言,后因山顶的招拉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所以,今天一般称此山为药王山。药王山大致呈“S”形,有东西两个山头,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较低的东面山头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壁和山南面崖壁三处。其他崖壁的摩崖造像因凿山修路、建房取石而不存,就现存者统计,仍不下五千尊之多,其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时代有早有晚,时间延续性强,若与此山的“查拉路甫  相似文献   

18.
宗嘎唐代汉文摩崖碑铭补考——兼述吐蕃古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吉隆县距县城宗嘎之北约五公里处发现了一通额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碑铭.1994年《考古》第七期发表了文普队介绍此碑铭的文章(下称普文).笔者于1993年2月和1994年7月两度赴宗嘎对碑铭进行了详细的临摹记录,并拍摄了照片.兹试就碑铭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考释和探讨,以求教于藏学界同仁.一、碑铭碑铭镌刻在一山咀修凿出的平整崖面上,其宽为81.5厘米,残高平均为51厘米.碑铭阴刻楷书24行,其中部分文字漫漶不清.又因其下端已损毁无存,原刻满行字数已不可估计.现每行残存6至11字不等,共计211字.额题《大唐天竺使出铭》系篆刻阳文,清晰可读.依据笔者的临摹记录并参照所摄照片,碑铭与普文所刊布之文字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略有差异.兹将碑铭录文如下,并补上普文所漏少量字.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近几十年以来,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高山、珠山;龙江花山、沉香角、大舟头以及赫头山至新湾山等地的悬崖峭壁上,先后在几十个地点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崖画像。国内考古、民族、历史等学科的许多研究人员对此做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福建南部华安县汰内乡汰溪流域的崖壁上,共有五处崖刻,约二十余个象形图画文字(参见附图)。据方志记载,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唐代就已经为人所发现,清代的《福建通志》和《漳州府志》等方志对此也曾有过记载。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