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对一些学者以李为关学家的论断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李的“不以类拘”观点、集会结社主张、推广近代西方的应用科学,以及为了社会进步而重新认识和塑造自我等方面的分析,说明他的思想已随着时代的轨迹而不断发展,他已把关学推向了实学领域。实学家才是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2.
陆世仪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实学思想家。但学术界很多人仍把他归入理学家行列,这就阻碍了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本文认为他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他的生平、学术品格进行一般性考察之后,着重介绍了他鉴于明亡教训而提出的国体改革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思想,揭示其创新意义和进步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代考据实学与金正喜的实学思想朱七星清代考据实学的求是学风,对于19世纪初朝鲜实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翁方纲、阮元等人的考据实学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实学家金正喜在经学与金石书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终于使他成为朝鲜金石书法之大师。一、金正喜的生平及其对清初考...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丁若镛是朝鲜李朝末期倡经世实学雨兴一代新风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述卷帙浩繁,他的思想建树高远,独树一帜。其民本思想是不同于宋明儒家,与时政紧密结合、重经世致用的独特的民本思想。在韩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明代何良俊以博学多才名闻江东,这与其酷爱藏书不无关系。父辈存书的遗留,为何良俊藏书奠定了基础;家中刻坊的便利、对书籍不遗余力的购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藏品。何良俊一生所交多书画、藏书名家;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丰富了藏品,更提高了其书画鉴赏水平。藏为所用,是何良俊藏书的主要准则。作为有明一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他特别留意对金元杂剧的收集和整理,并把一些珍贵藏品刻印,以惠泽后人。然好景不长,先是倭寇焚毁藏书楼,大部分书籍归于祝融;后又因家境渐落,不得不鬻书以存。其中,书画藏品多为好友朱大韶、项元汴所得。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教育思想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批判理学流弊的同时,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他提出的学以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从总结明亡教训和清算理学的斗争中形成的,是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宽于取士,严于用士的取士制度改革,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办学主张,实用广泛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学用一致的教学思想对清初新思想、新学风的形成及近代实学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实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实学"一词至少包含了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心学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明义利是阳明实学思想的三大特征。阳明实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实学构建中具有启示意义:可借鉴其重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正人心"入手端正人们的道德认知,以克服当前的道德危机;可借鉴其辨明义利的思想,加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引导,以改变当前社会的浮竞之习与见利忘义状况。  相似文献   

9.
公元十七世纪初,朝鲜李朝时期产生的实学派,在朝鲜学术思想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对朝鲜社会政治改革和进步以及哲学、文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过很大影响.魏伯珪是继实学大家李瀷之后又一位具有特色思想的实学家,他提出救济弊政,安定民生,改善民风士习等一整套治国安民思想,有着很好的历史借鉴意义;他具有鲜明唯物论性质的真知实践论,是其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颜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理学教育思想对立,在对立中构建其实学思想。他提倡培养"实德"、"实干"的实干家,重视"实学"和"实用",推行"实习"和"实行"的教育方法。实学教育思想突破传统理学的桎梏,具有近代启蒙意义,对今天的教育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嘉靖、隆庆五十年,是明王朝从盛世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士人素有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使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松江士子何良俊,难以超脱历史的羁绊,以至于他心忧天下,经世致用。身食俸禄,服务于国家;闲处乡间,造福于桑梓。同时,他又享受着江南繁华的生活。游弋园林,赋诗饮酒,听琴观曲,挥毫泼墨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主旋律。兼济的热情与自适的追求成就了何良俊别样的生命心态。  相似文献   

12.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良俊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其隆庆年间的“妓鞋行酒”事件了。今天看来,“妓鞋行酒”本身并无夸耀之处,然任何行为方式往往是人深层心灵的外化表达或异化显现。何良俊妓鞋行酒的背后恰是其一生自炫、自卑、自信等矛盾心理在晚年的一次集中显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梁启超更新传统“学术”概念,对“学”与“术”进行区别,把求真与实用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消除了“中体西用论”和“西学中源论”的影响。他把中国传统实学与实事求是相联系,推动了新的学风的形成,但由于他没有明确地把二者对立统一视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而对“学术”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就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其变法维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刘光第的学术思想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如:依时据理发挥变易学说,倡言变革;从尊崇皇权观念到重国权观念等。不仅如此,刘光第还改进研究方式,深化对西学的认识,积极推动中学同西学会通。在此基础上,刘光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和方案。综观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关系的历程可以发现,是刘光第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而他又为时代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刘光第也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是著名的世界和平运动使者,一生为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而不断地去进行对话。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源于其亲历战争的悲剧、对师弟不二的坚守、对释尊的坚定信仰、对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思考。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平等尊重、倾耳恭听、宽容求同、信赖“同苦”是其对话的重要前提,政府对话与民间对话相结合是其对话的主要方式。池田大作对话的目的就是通过相互理解实现共存共荣,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人间革命,进而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对于当前处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建设人民友好的和谐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的内心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思勉的史学,建筑在国学的基础之上,他的学问根底与其家乡常州的学术文化深有关联。清乾嘉史家赵翼的治学方法、常州学派的经世思想皆对吕思勉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清代末年常州的地域学风,父母师友关于学问人生的看法,更是直接地型塑了吕思勉后来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尽管"生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未明确使用过,也从未出现过,但在他的学说中却内在地包含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的内在缺陷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直接根源,他还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这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基于山西太谷玛钢厂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更直接形象地认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而有利于人类得心应手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