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无可讳言,诗歌的生命历程,已步入她有史以来的最低谷,人们对诗歌的态度,冷漠得令人心颤。究其原因,自然可以列出种种,但诗歌要想再度复兴,则还在“自己救自己”。然而如何“自救”?或者说新诗努力的方向何在?有了於可训先生的《新诗体艺术论》,似乎可以窥见诗歌前途的一缕曙光。作为国内第一部论述新诗文体艺术的专著,其开创性的价值已无庸多说,更重要的乃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诗歌发展变化的定律。这部专著的理论构架可说是以胡适的“诗体解放论”为基础。胡适归纳了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辞赋、到五七言古诗、到词曲再到自由的白话诗的四次大变化,然后总结出一条定律:“我们若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看 相似文献
2.
3.
范基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美学著作《艺术论》(原名《什么是艺术》)断断续续写了十五年。全书共二十章。他在最后一章《结论》里说,早在十五年前已经着手写这部论著,但觉得那时他对艺术问题还不大明确,所以没有写成。后来,他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中间曾有六、七次动笔,但都半途而废,没有完成。可见这部著作是孕育了很久的。一八八二年,俄国一位著名的巡迴展览派画家彼罗夫请求托尔斯泰系统地发表他对艺术的看法。托尔斯泰答应 相似文献
4.
治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本文对诗人严阵的新作——长篇诗体小说《山盟》进行了评析和探讨。作者把《山盟》放在诗体小说这一特定范畴中,结合作品的阐释和评析,指证了这一文体的基本的审美规范,即:史诗般的内容;结构和叙述方式;抒情插笔的运用;诗歌格律的创造等等。本文在阐述这些审美规范时,对同一文体的外国经典作品《堂璜》和《叶甫盖尼·奥涅金》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根据一般的认识。艺术具有真善美的特性,而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艺术大师的艺术经验否认艺术是“美”的表现;艺术表现普。但不及“善”本身。“善”这个概念在托尔斯泰那里就是上帝的化身。艺术只能趋近,但永远不达“善”本身。艺术之“真”是情感真挚。托尔斯泰对艺术“真”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艺术“美”的否定的逻辑之上。艺术不表现美,而表现善,“真”是艺术抵达“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万福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语文教学艺术理论的新建构———读钱加清《语文教学艺术论》万福成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这种相互渗透的最终结果,导致了交叉性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从语文学科来看,随着对语文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对其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艺术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人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列甫·托尔斯泰的美学著作《艺术论》以对贵族、资产阶级艺术的辛辣的嘲讽开篇,以宣扬艺术的任务在于传播人类爱的胡言乱语结尾,生动地反映出这位伟大作家的艺术观的力量和弱点。艺术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的矛盾在《艺术论》中历历可数。激愤的批判与调和一切的关于基督教艺术的说教,使这部著作成为美学史上非常奇特的现象。托尔斯泰以俄国宗法式农民的眼光扫视当时的欧洲文艺领域,重新审查文艺史上 相似文献
8.
綠文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周海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13,19
魏晋时期咏史诗形成了基本体式。其一,从四言和杂言纷呈发展到以五言为主;其二,表达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发展至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等各种表现手法;其三,取材从专取一人一事,形成专咏与多咏并存的方式,并出现了咏史诗的旁支——怀古诗;其四,由主客体分离发展至主客体融合,特别是陶渊明以歌咏对象与歌咏主体人格理想高度一致的方式达到了咏史诗的极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11.
崔喆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6-69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处女作.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二少爷失语的尴尬处境,追溯其迷失自我的原因,指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2.
侯忠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一、《世说》的成书、作者及特点《世说》之名,始于刘向,已见《汉书·艺文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即有《世说》一种。余嘉锡考证说:“刘向《世说》虽亡,疑其体例亦如《新序》、《说苑》(按指分类编纂),上述《春秋》,下纪秦汉。义庆即用其体,托始汉初,以与向书相续,故即用向之例,名曰《世说新书》,以别于向之《世说》。共《隋志》以下但题《世说》者,省文耳。”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唐写本、《太平广记》皆题作《世说新书》;唐刘知几《史通·杂说》、唐王方庆续书《续世说新语》,又称“新语”。可见唐宋之初,《新书》、《新语》之称并行;宋初之后,《新语》之名较普遍通行。如宋代汪藻《世说叙录》说:“晁文元、钱文僖、晏元献、王仲至、黄鲁直家本,皆作《世说新语》。”可证。又今存南宋绍兴刻本,即题作《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3.
王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120-123
《新论》是两汉之际桓谭的主要著作,该书体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政治、美学和天文等思想。此书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善用譬喻,辩论是非;借助故事,彰显己意;善设机巧,长于论辩。另外,文章的语言较为浅显,句式也较为多变。 相似文献
14.
阮堂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5-128
一般而言,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有这样几个层面:一是外围层面,即考察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二是中间层面,主要考察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生平、思想与心态等。三是核心层面,围绕文学作品本身加以考察,着力探讨其在技巧、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前两个层面固然也是文学与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文学创作终究是通过作品来体现的,对作品的研究才真正构成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依据这种认识,文学研究自然应该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去探讨作品本身的创造性与艺术奥妙等。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同样应该如此。但是,稍加检讨可… 相似文献
15.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读阮忠《汉赋艺术论》袁定坤近年来,汉赋作为一代文学正宗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汉赋研究领域里一改往日沉寂的局面,研究汉赋的专著时有问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阮忠先生的汉赋专著《汉赋艺术论》堪称是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总览全书,... 相似文献
16.
王余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5)
明史之源的潜心研究--读《明实录研究》王余光史学研究总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史料的研究对史学研究影响很大。明代现存最为原始的史料首推《明实录》,《明史》、《明通鉴》等一系列史书大都源于此书。从这个意义上,《明实录》可以说是明代史学之源。谢贵安先生的《... 相似文献
17.
王奎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31-13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其所达的艺术高度人所共知。结合一些西方叙事理论,并和中外其他作家的小说加以对照比较,同时借用中国古代绘画上的空白理论和莱辛的造型艺术理论,着重从打破故事的一般模式、空白艺术、艺术失衡的张力三个方面探究《边城》结尾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19.
林一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86-89
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是古代茶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文道并茂、熔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炉的文化巨著。《茶经》在章法、修辞、语言上独具特色,成为唐以后诸多茶学著作的写作范本和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20.
梅俊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评《李白诗歌艺术论》梅俊道李白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论著、论文,琳琅满目。其中房日晰的《李白诗歌艺术论》是一部有特色的力作。房先生的这部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从中可见作者治学严谨认真,研究深入周至。从宏观上看。房著对李白艺术研究已涉及各种体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