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经》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思想深邃、涉及深远,挖掘《道德经》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人性教育、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老子西行传道考罗尚贤老子是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拓荒者、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和《德》,后人合称为《老子》或《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其所阐述的思想,却如永不消逝的怪影,游荡在人间。虽有人试图疏远它,摆脱它,却总是无法离开它。真是“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相似文献   

6.
何忠东 《南方论刊》2014,(12):97-98
综观老子《道德经》全文的整体内容,其思想实质总体上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也科学地运用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阐明了"道"所表现的各种问题,只是在历史观上夹杂着唯心主义的成分和受时代所限制的错误的东西。但这并非老子主观上想为之,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和经久的影响力,其核心精神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陈雄 《船山学刊》2006,(1):137-139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了现代宪政价值精髓——自由,“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与现代自由宪政思想一致。老子主张国家权力要自我约束,反对国家权力过度扩展而侵犯人民的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经》主张把人本身作为目的加以尊重。“小国寡民”思想与现代联邦制的理念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太史儋《道德经》是老聃《老子》的增订传本,而且《道德经》从逻辑定义、世界基本规律、认识论和军事辩证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德建 《船山学刊》2014,(2):105-10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尝试概括为宇宙万物的"五同性"思想,即天人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在社会治理上,老子从“道法自然”推出“人性自然”,在“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三个层次:道治、礼治和法治。老子的治理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老子《道德经》在文学上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老子《道德经》在文学上的成就王雁冰老子《道德经》流传于世,迄今二千余年。历代注释、翻译、研究它的书籍和文章,已浩如烟海,并早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然而,都是偏重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遗憾的是文艺界对《道德经》在文学上的...  相似文献   

12.
要俯瞰与《道德经》相关的中国思想史上的问题,比较方便的读物,古典方面大概要算武内义雄博士的《老子研究》了。特别是该书卷末所附的贯穿中国全史的《道德经》注释目录,对全面通览《道德经》注释史是有益的。一九八○年出版的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一书卷末《附录三·参考书目》,与武内氏的目录相符之处很多。基于这样的目录方面业绩而对现存资料进行辑逸校勘作业的,是严灵峰氏监修的《老子集成》,如果能够有效地使用它,那就能从内容上对《道德经》的解释史作通史性的遍览。黄钊先生主编的《道家思想史纲》,便是利用这种与《道德经》有关的资料,从道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研读<道德经>30多年,进行了相关的翻译和著述.他认为,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确实,他的宗教生命体验受<道德经>的影响很大,他把老子的生命宇宙观融入自己的人的生命秩序和谐性体验之中.他认为,只有当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三者在秩序中和谐展开,人才会拥有真正生命.在此,就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的位格在托尔斯泰生命秩序中拥有的位置,对托尔斯泰的生命秩序和谐性是建构人的真正生命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从1877年开始研读《道德经》,到1909年11月止,历时30多年.他曾说老子的学说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也是如此,以爱感优先论重构人的世界观的思想就是一个方面的证明.托尔斯泰和老子的以爱感优先论重构人的世界观的思想是基于这样的路径:爱是人之本性,是人的内在价值并拥有优先法则,是人的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对<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详尽的探讨,认为"天地仁心爱物(民)"的思想理念、 "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 "守中"的行为艺术,是第五章的思想精髓.这三者构成了老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反映了老子以民为本,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和行为模式.这对于我们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新编》之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京泉 《文史哲》2006,(2):53-66
《〈道德经〉新编》将《老子》分为道论篇、德论篇、修身篇、治国篇是基本正确的。但原先有些章次的排列不当,不利于揭示《道德经》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观点欠妥,因而本文要对某些章次作出调整,不妥的观点予以改正。对《老子》研究中有些似成定论的观点也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我国思想史上,最早对宇宙本原和演化问题提出有系统的见解者,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聃)。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虽然不全是老子一人所撰著或讲述,但其基本观点属于老子.则是可以肯定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