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是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功能、作用,而且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教育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历来有不同认识。近年来,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学著作及一些有关论文中也时有涉及,看法仍不一致,或者各人所强调的侧面不同。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说: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第181页)南京师大编《教育学》认为:教育学“研究在这一现象(指学校教育——引者注)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第1页)  相似文献   

2.
杨先昌、廖可珍、施志毅合著的《化学教育学》一书,今年2月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化学教育学理论专著,是学科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新成果。 学科教育学,是以各基础学科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在宏观的教育基本理论和微观的各学科教学法之间,开辟了“中观研究”的新层次。建立和发展学科教育学,是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在国外,日本和苏联率先起步,七十年代苏联出版的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颇具特色。在国内,学科教育学的研究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3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孕育、萌生、成长,其学科意识也经历了“鉴别比较”“比较研究”“跨文化对话”的更替过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要通过“聚焦居间研究”“发掘文化设定”“觉悟自身实践品质”的方式深化和践履“跨文化对话”的学科意识,并在归正学科规范、正视学科地位的学科意识自觉中内在地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后期发育和成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在扩展、充盈并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成果的发展路径上前途光明。 高度“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应当在其科学化过程中经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成果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学科是学校最早建立和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设有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到2012年,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史学性质的问题是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从教育史学产生的途径分析,教育史学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就教育史学的基本属性而言,教育史学是历史学理论方法在教育学中应用的理论性学科.从教育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而言,教育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历史学科和传统人文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设立之初,由于学科定位长期模糊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特征没有得以凸显.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与研究对象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其应用的方向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师范生来讲,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这是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教育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从事未来工作的方法论。“现在要敢于教,还要善于教”“作一名教师,要德才兼备为人师表。德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教育理论、有好的教学方法、热心教育事业”。因此,研究教育学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也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文化根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支撑,在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双重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构建须充分建基于自身的文化根脉,创造中国教育学的崭新文化气象与格局。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经验、中国现实关照及外来学科借鉴;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应突出中国教育哲学萃取、中国思维科学遵循、中国学术实践循证及他者创新系统吸纳;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关键在于中国核心价值引领、中华文化符号渗透、中国实践规律呈现及先进话语体系共享。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的系统证成,将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及中国教育学中国性、现代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提供深厚而坚实的合理性证明和正当性论辩。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本土化是目前中国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学科来源、历史发展、对外来教育理论的应用等方面,中国教育学都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缺失;在中国传统经验和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教育学服务于中国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学本土化的中心内涵;实现中国教育学本土化,可从建构中国式话语体系、转变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逻辑体系、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众多分支中,应该创建一门教育学科的新分支——民族教育学。民族教育学是以研究我国55个少数民族教育的现象及其规律为特定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应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可简称为“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社  相似文献   

11.
论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谈论德治 ,应当注意它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以及限度等方面的意涵。在民主社会 ,“德治”首先意味着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的道德教育 ,其次意味着政府经公民授权对社会的道德教育。“德治”应当依法进行 ,不能突破法治的原则和规范 ,并应当注意自身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德育工作也由此需要确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方法,包括确立"社会—个人"相协调、"适应—超越"相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谐共进、"德—智—体—美"诸育互渗的新理念,采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双向交流、个别讨论,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寓教于管、教管结合,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14.
在OBE理念视角下运用扎根理论,审视某省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发现:第一,厘清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第二,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搭建了落实OBE理念的桥梁;第三,以"学"定教,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展望未来,"一切为了学生"是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目标;动态完善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社会到我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的这种"大同"社会理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已愈来愈显见,但它的重要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却是要加以细致地分析的。《大学语文》在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性、拓展学生的认知时空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宽恕”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解构宽恕思想,分析宽恕思想形成的条件,阐述了宽恕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地位,在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宽恕教育实施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目标上一定程度脱离了社会实际,过程和形式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也未能充分吸引学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困难。而“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对改进和加强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必须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偏弱等诸多问题。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