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类救助独具特色 河南自2003年开始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实行分类救助.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三种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图片报道     
2005年11月9日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2005 合作周期特困儿童救助项目终期总结会议在天津召开。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特困儿童救助项目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是探索并建立适应儿童身心发育需求的新型养护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寄养服务管理制度,满足了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二是开展反弃婴的政策研究,积极探索预防弃婴的有效措施;三是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合作,探索适宜的安置模式和救助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专家评估     
近年来,河南省的艾滋病疫情及其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各级政府对艾滋病患者、 家属以及艾滋病患者遗孤采取了积极的救治、帮扶和救助措施,为疫区和全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有效的 作用。在全省艾滋病救助的一系列政策中,对艾滋病致困群体“三个层次、三个标准”的救助政策和 对艾滋病致孤人员“四个途径”的安置政策,被誉为艾滋病救助工作的“河南模式”。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河南省艾滋病救助政策的体系,河南省民政厅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救助 政策进行评估论证。通过会议介绍、咨询和现场考察,各位专家认真回馈了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人次以上,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近万人次,占救助量12%以上。每年都有相当部分受助未成年人查找不到家庭或监护人,无法回归家庭,滞留在救助机构(占受助未成年人3.5%),他们面临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一连串问题,成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一大难题,如何有效解决滞留未成年人安置问题,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政策性安置与社会性安置相结合,以行政性安置手段为主,以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安置为辅,多渠道,分类实施安置,破解了安置难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高明英 《社会福利》2010,(12):50-51
湖南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力求开拓创新,在"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基础上,坚持"主动救助",大胆探索"家庭监护"安置模式,从源头上扼制了流浪未成年人反复流浪乞讨、重复救助的现象,确保市城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到位监护,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救助安置 可圈可点 政府出台救助政策 在生活救助方面,2004年5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抚养安置和社会关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总结交流一年来各地在艾滋病致 孤儿童救助安置方面的工作情况,推广河 南省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分类救助和多 种模式安置孤儿的经验,同时分析工作中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于2005年9 月24~2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全国 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工作经验交流 会”。这次会议对于逐步步入正轨的我国艾 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安置工作具有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8,(6):I0002-I0003
5月21-27日,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带领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工作组赴四川灾区,协助四川省政府研究制定“三孤”人员救助安置意见。张世峰副司长、甘薇薇处长、邹明明主任科员随同。工作组一行先后赴成都、绵阳、德阳三市北川、安县、梓潼、都江堰、绵竹5县(市)实地调研,与四川省民政厅共同起草了关于“三孤”人员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初稿。回京后,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反复协商修改达成一致意见,于6月3日正式印发了《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0,(1):F0004-F0004,F0002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抢抓城市圈建设机遇,创新救助方式,倾力打造城市圈救助管理站一体化建设模式,既实现了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行动、共同发展,又实现了救助、查找、安置等工作的高效无缝对接,形成了一个统一高效、互动长效的救助机制。为加快城市圈救助管理工作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圈救助管理站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相似文献   

10.
[新政快递] 6月3日,民政部向四川省民政厅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的通知》(民发[2008]7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以下简称“三孤”)人员的救助安置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保仓 《社会福利》2005,(10):12-15
为了迎战艾滋病这一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挑战,河南 省各级民政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施救,在全省形成了省 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 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 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 对艾滋病困难群体“三个层 次、三个标准”的救助体系, 建立了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 四种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2.
程安平 《社会福利》2007,(11):25-26
救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是"主动救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救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救助工作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资源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一帮一、多帮一为载体,以城市低保、定期救济、大病医疗基金及慈善协会定向资助互为补充"的救助机制,形成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新格局,使社区未成年人预防和回归安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6,(8):I0015-I0015
三年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着救助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救助工作网络,为受助人员提供了人性化的救助服务,尤其在救治“流浪乞讨病人”、教育流浪儿童和安置救助对象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位于祖国南大门,毗邻香港、澳门。由民政部门管辖的救助管理站(所)62个,其中省民政厅直属救助机构3个,即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省救助安置中心、省杨村救助安置站。地级以上市救助机构21个,即广州、深  相似文献   

15.
元治理:创新社会救助治理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多元主体对社会救助事务的合作共治,其主要特征有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系统性、方式的参与性和目的的公共性。"元治理"是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市场治理三种治理模式的协同组合,旨在达成元治理参与者公认的最优化治理结果。"元治理"与社会救助治理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元治理"相对于其他治理范式或方法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市场治理发展不平衡,并缺乏"治理的治理"层面的统筹协调。为此,应当借鉴"元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创新社会救助治理,既优化社会救助领域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市场治理三种治理模式的功能作用,又促进三者之间的协同组合。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13,(6):F0002-F0002
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肩负着全市孤残儿童的养育、救治、康复、教育、安置等重任,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一主两翼五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一流服务、一流管里、一流业绩"为目标,以德治院、开门办院,与"110"进行24小时联动,救助社会弃婴、弃儿,看力开拓孤残儿童"养、治、教、康、安置"五位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模式,为600多名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9,(11):11-12
按照“儿童利益优生,分散养育为生,集中供养为辅”的原则,湖北省大力加强儿童福利基础建设,积极创新孤儿安置模式,努力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水平、构建起覆盖城乡、设施完善、安置灵活、救助有力的孤残儿童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应在灾害救助与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一些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的服务更是不可或缺。关于地震“孤老”的安置,民政部会同四川省政府颁布《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了四种办法:“机构照料、居家照料、亲属照料与社区照料。”四川省民政部门表示:“在安置和恢复重建中,无房散居五保户和‘三孤’人员一律不再单独建房,而是统一纳入敬老院或者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  相似文献   

19.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以救助站为载体的国家救肋制度已经运行了三年多,在救助、安置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6,(6):F0003-F0003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教育工作,负责全省流入外省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回省后的临时安置和保护工作。自2003年底成立以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先后接收救助和安置流浪少儿550名,其中382名通过亲人认领或由该中心护送回归了家庭,就业安置5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