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势下,于原有金融体制外发展民营性质的金融业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深化具有战略性意义。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兴起不但构成了浙江经济(包括金融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浙江农村工业化和其他行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支持力量。本文考察了浙江民营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作用与制约因素后,认为有必要于将来构筑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在内的完善的民营金融体系,并应由自发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过渡到政府引导推动型的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2.
转轨经济下的财政分权、政府职能过宽、文化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因素是导致文化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文化市场的特点及其变迁趋势具有"双边市场化"倾向,双边市场化是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文化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可以采用以"三联平台"为特征的推进模式,该模式包括制度与政策驱动、资源共同开发驱动、市场势力驱动和价值链网驱动四条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拾遗补缺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起步的民间自主创业,是义乌乃至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主要因素。早期制度变迁的集体无意识和信息不充分,民间创业者和基层官员对于计划与市场的双向兼容,形成了过程最优的制度变迁战略。  相似文献   

4.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存在两种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和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本文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资源位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比较了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中企业制度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经济后果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田国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决定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出版企业制度变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单位的制度变迁方向是企业化。出版企业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制度变迁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该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的改革背景,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宏观制度变迁保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同时,应该允许出版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与控制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渐次展开,社会控制思想与控制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二是单位制与户籍制两种主要的社会控制模式及其变迁;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完善.研究新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及其控制模式的变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英国从传统自律型的分业监管制度向现代法制型的统一监管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缘由。其基本结论是 :英国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演变是基于诱致性经营制度变迁引起的强制性监管制度变迁 ;而意识形态因素的变化导致了自律型监管向法制型监管的演变。这对中国的启示是 :中国必须推进混业经营的改革 ,加强监管的协调 ,注重自律与法制监管的结合 ,才能建立稳健、高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已成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目前,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供给趋同以及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同时,区位禀赋约束、国家和地方对金融的控制以及西部农业的弱质性则构成了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作者据此提出了以回归和强化正式金融机构的 功能、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地位作为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9.
王立娟  梁华 《理论界》2014,(7):182-184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研究视角,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在梳理建国后大学制度变迁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理论下的强制性变迁,产权理念下的法人制度变迁,现代教育经济意识形态推进制度变迁三个层面,研讨我国地方大学制度变迁成因,分析地方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行政化模式特点与阻碍效应;着重从大学学术价值与大学精神回归,确立学术权威与学术标准地位;形成外部公共管理的行政关系,构建内部服务型行政体系,实现去行政化;与建立开放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大学公共治理的格局层面探讨路径依赖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约束,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它们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机制的结合所作的边际调整。制度变迁的动力是个人期望在现存制度下获取最大的潜在的外部利润。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与组织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制度变迁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以及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更取决于个人对制度变迁带来的净收益的估计。因此,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偏好、利益和谈判实力的制度变迁主体之间的一种较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梳理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探究其变迁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的供求失衡而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进而发生制度变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存在成本与收益考虑,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才会推动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制度内容设计上依赖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上依赖渐进式强制性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 ,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构成了政府制度变迁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3.
宋清华 《兰州学刊》2008,(3):138-142
在英语世界里,人们认为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甚至视制度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或体现,就是在传统中孕育出来的,传统从文化上为制度提供了认同的基础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传统又为制度发展提供保证。而惯例和习俗则是从传统中习得的,它们与传统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基础。因此制度变迁需要赢得传统、惯例、习俗的支持;制度变迁还依赖于自发秩序;且制度变迁还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文化是个整体,主要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一般情况,文化的各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和谐统一的,可是当其中的某些因素被改变时,原本稳定的文化整体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由于变迁的速度不同,物质文化首先作出反应,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制度文化也随之作出调整.虽然精神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当文化形式改变和动摇了原有文化模式的根本精神或价值现念时,新的文化模式才得以产生.回顾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较量,是近代中国文化不断递进和演变的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就是在不断递进和演变中获得了连续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王传仕  靳光华 《文史哲》2004,(3):165-168
制度变迁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有主导制度变迁的不同力量。我国制度变迁由四个阶段组成,即政府主导型变迁阶段、效率主导型变迁阶段、技术创新主导型变迁阶段、分配主导型变迁阶段,当前主要采用的是效率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所进行的市场化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由于中国的特殊现实国情,政府总体上成为一个主导力量,政府权力因素在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变迁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和制度供给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南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的发展模式变迁经历了双重循环,传统“苏南模式”变迁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经历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当前,“新苏南模式”的第二重循环尚未完成,制度均衡局面的形成还有赖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苏南地区政府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新苏南模式”:改革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构建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经济—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0.
企业核心能力演化与竞争优势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是随着环境演化而演化的 ;从工厂制度的确立到后工业社会 ,企业核心能力构成因素呈现以有形资源因素为主向以无形资源因素为主的趋势演化 ;技术发展、市场变迁、社会关系功能演化是推动核心能力演化的基本力量 ;核心能力的演化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替代 ,识别特定产业环境的性质及其演变及该环境下核心能力构成因素及其演化 ,以实现新旧竞争优势的替代 ,是企业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