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其人、其文、其诗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内涵 ,既是一种文学现象 ,又是一种美学理想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陶学研究是一条穿越古今的隧道、一座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然而自颜延之所作的《陶征士诔》算起 ,陶渊明研究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七十余年的漫长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 ,陶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一样 ,批评模式局限于作品的评点与随感式的议论。五四后虽然开始了系统、综合的研究 ,但直至 2 0世纪 80年代末才在钟优民先生的首倡下正式创立了陶学这一学科。至今为止 ,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著颇丰 ,但针对陶学学…  相似文献   

4.
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吴云魏正申先生可谓陶学研究的多产学者。1990年12月他的第一部研陶专著《陶渊明探稿》问世;1992年冬,他的研陶新作《陶渊明集译注》发排,现已出版;1993年及,他的《陶渊明集索引》已完成,准备日...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不断有一些陶渊明研究者或出版专著或发表专题论文,对二十世纪的陶学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使二十世纪陶学史研究初见成效,甚至可以说,成果可观。但是,与之俱来的,我们也看到有个别作者之文失误甚多。比如吴云先生《陶学一百年》(以下简称“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以下简称“论略”)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十大陶学家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是继唐宋、清代两次高潮之后的第三次繁盛期。在这百年中,涌现了许许多多陶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其中,尤以梁启超等十大陶学家为最佳。他们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提出或解决了陶学诸多重大命题,论著丰硕,成果显赫;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推动了本世纪陶学的发展。本文针对其论著的主要观点,作了简要概括与浅述,以展现陶学大家的学术风采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日本颇具影响的陶学大家、茨城大学教授上田武先生的《陶渊明形象的生成》出版后,在中国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上田武先生提出,“在中国被陶渊明事迹感动的读者大有人在、非常普遍”,而“陶渊明又是如何被众多的读者所敬慕的”“这一点作为问题研究,就可以使它的内情明朗化。所以我们把陶研文化最前列的、活跃的、著名的研究者著作的前言或跋语作了相当部分的引用”。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研究历史悠久,若从颜延之《陶征士诔》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六十五年。在这漫长的陶学发展里程上,高潮迭起,如唐代对陶诗的竞相祖述、宋代对陶公的推崇备至,清代于陶作的义理考据等等,都是异彩纷呈,蔚为壮观的盛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陶渊明研究更是历史上罕见的迅速发展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1990年短短十四年,中国大陆出版陶学专著十六种,论文三百五十六篇,这确实是值得陶学同仁额手称庆的喜事。在上述专著中,就有魏正申同志的《陶渊明探稿》。承蒙作者惠赠,得以拜读大作,给我留下颇深印象。该著汇集十八篇文章,是作者一九六一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大部分文稿,很多篇章均系在前人  相似文献   

9.
钟优民《陶学史话》述评李华一、陶学研究的现状概说以南朝颜延之《陶征士讲诔》为起点标志的陶学史,迄今已达一千五百六十多年之久;继宋代和清代曾出现的两次陶渊明研究高潮之后,二十世纪末叶更出现了空前繁盛的第三次高潮。这次高潮,其主要标志大抵有五:其一,专家...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之“隐”新说论谱张驰二十世纪即将终了之际,回顾一个世纪的陶学里程,着实令人欢欣鼓舞。诸多学者名家的论著,或释解陶史症结,或进而阐发陶学命题,或提出新据新证新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开拓,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巨大成绩。特别是陶学史上的第一大命题...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李华自1977至1996年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出现了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今,值此世纪之交,我们对过去20年陶渊明研究发展里程进行回顾,目的是为推动陶学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这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12.
陶学史上的新探索一魏正申先生研陶论著综评刘孟阳鞍山电视大学魏正申教授,多年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矢志不移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古代四大诗人之一陶渊明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可喜成果。1990年他的陶渊明系列研究之一《陶渊明探稿》(吴云先生序...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齐染时代是陶渊明这一化原型成型的关键而又重要的时期,陶学与陶渊明接受的成就都达到了南北朝时代的高峰。作认为,沈约用大量的史实完成了陶渊明这一隐逸化原型的打造。江淹第一次在学史上对陶渊明的诗风给予界定,第一次认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开创之功,并首次确立了陶渊明的学创作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一直是文人和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陶学在解放初,出现庸俗社会学和机构唯物论的倾向,其研究走入误区;文革期间,又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唯阶级斗争”论的影响,陶学越来越僵硬,成了阴谋政治和反传统文化的的工具。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陶学空前繁荣,但以前流毒所及,思想仍有些僵化。反思走入误区,有助陶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源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李金坤、李华(江西)、刘继才、宋绪连、陈忠及笔者都在文章中涉评“桃花源思想。吴先生在本文中称陶公”晚年形成‘桃源思想为主要标志的桃源思想;对桃源思想的三重表述”。以吴先生对百年陶学的洞察,娴熟,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必为考证所得,绝非臆断。笔者浏览20世纪陶学家论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深入,陶坛学人一致认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是我国继唐宋、清代之后,陶渊明研究的第三大繁荣时期。1985年陶渊明纪念馆的落成是陶学繁盛的重大标志之一,正如钟优民先生所言,“这是陶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为陶坛学人“日后的联络、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今年,又逢陶公诞辰1640周年,  相似文献   

18.
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陶学 ?乃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阅读、鉴赏与评估的研究之学。当代陶学与传统陶渊明研究颇有区别 ,它力求摆脱传统陶渊明诗文评点或对个别问题即兴随感性的研究模式 ,而是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和接受作为一个自足系统加以探讨 ,倡导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梳理陶学进展 ,不再单纯归纳或重复先贤的已有结论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让陶公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生命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不断发扬光大 ,千古流芳。今天 ,当吾辈站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来回顾陶坛百年 ,尤为百感交集 ,心潮澎湃。但囿于篇幅所限 ,又难免…  相似文献   

19.
赵治中先生的专著《陶渊明论丛》,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 1999年 11月正式出版,这是陶学研究领域里获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书名冠“论丛”,顾名思义,是各立主题,单独成篇,集结成书的;但仔细解读,则又是自成单元的:先从政治、道德、感情等倾向上评论陶渊明,再探讨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又对陶渊明人生境界作系列的剖析,最后是对其艺术特色与个别作品的研讨。这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是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并非东一锤西一棒。作者的研究从一个领域拓展到另一领域,由作家的外部逐渐深入到作家的灵魂、作品的内蕴,不断…  相似文献   

20.
1981年,钟优民的《陶学史话》在台湾出版,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陶学发展史,很快得到众多学者的好评,被誉为颇具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对陶学乃至诸多学科的学术史研究都有极大的准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