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与现实平行的虚拟技术,“元宇宙”正在以新型的范式架构人们的记忆并引发新的奇思异想。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表象,更是借助技术阐释世界的一种社会化新经验,是对现实主体的夸张式宣泄,对个体存在经验的新操纵。然而真实世界与元宇宙世界如何构成新的媒介域,这需要从人作为主体去回应和重塑新型社会关系。将元宇宙与古代创世神话并置,可以看出,元宇宙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逻辑建构有着相似的模式,两者都意在开辟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空间,以求解人与宇宙时空的完美关系。而从媒介域角度而言,上古神话叙事与元宇宙之间是信息交流与控制的迭代——一个用语言文本演绎,一个用虚拟技术赋权,并起着配置社会结构、建构驱动社会组织的媒介域功用。二者不同的是,创世神话意在神幻的世界中建构“天人合一”的“道”,其宗旨是实现现实世界中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的认知统一;而元宇宙则仍沉浸在概念“自嗨”之中,尚需在主体世界生成新潜能,以体现技术闯入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2.
后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对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采用媒介技术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后图像时代的概念.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影像向拟像的演进,那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后图像时代则是拟像向拟物的转化.这是一个以全身心投入的联觉体验为主导的交互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逼真直观转化为虚拟交往,游目骋怀的视觉审美消费转化为上手操作的实践审美生产.简言之,视觉文化走向终结,虚拟体验的联觉文化方兴未艾.这种新的文化,强烈地呼唤一种全新的伦理型美学,并亟待学理上的澄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提要]网络直播的兴起体现着“微时代”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在一种“奇观化”和“镜像化”的呈现中,它不仅孳生了网络亚文化的“拟像共同体”,也预示着一种多面相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泛滥与符号的增殖使得拟像的狂欢进一步放大了情绪的互动,更将主播的身体抽离于自然的意义,使其在一种“情感劳动”的消费模态中被赋予了规训性的审美话语和商品般的价值层级。这种消费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为符号差异与象征资本之间所产生的交换与互惠,也表征着“生存性消费”向“享受性消费”的时代转位;其背后所关涉的则是一种“消费资本化”的驱动和运作。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是科技时代的神话叙事,也是神话时代的精神复归。早在巫者降神的时代,人神杂糅已经开启了现实与虚拟的交融之道。《九歌》时代的祭祀歌会与新时代的跨年演唱会异代同调,说明现实与虚拟的交流乃是人类本质所在。追求肇自太极的人文之元,是理性发展的神话想象。“元宇宙”是现代现实与虚拟的谱系构建,也一定要在谱系学说的整体性、互动性与秩序性的视野中得到解读与约束。“元宇宙”只是一个人类现实与虚拟交流的过程,没有建成的那一天。“元宇宙”只是一个对话者的空间,只是神话时代的人神杂糅的科技版。构建秩序,是保障“元宇宙”有序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虽然也承认这两方面的内容,却不仅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且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以后者来排除前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一)反对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从西方的思想背景来看,实践从来就不是单纯指物质生产劳动,而且主要不是指生产劳动”,从而把审美活动也看作是一种“实践”,甚至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二)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此在在世”的区别,不仅试图把两者加以融合,而且力图把马克思的存在论转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新哲学的根基上”来解释之故.  相似文献   

11.
纪录影像是引导人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具备建构文化形象的能力。“中国梦”作为近几年主流媒体主张并强力宣传的文化符号,其纪录影像作品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如创作观念保守、叙事模式单一、视听语言程式化等问题。本文结合当下“中国梦”纪录影像传播中的具体实例,从更新创作观念、讲究叙事技巧、巧用影像语言等方面探寻纪录片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优化等论题。  相似文献   

12.
“虚拟经济”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术语。这一术语因得到“十六大”的肯定而备受关注。但是 ,在理论上 ,虚拟经济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其定义、范畴及内涵仍在形成中。譬如 ,“虚拟经济”的英语用词尚未统一 ,在国内同时有“Ficti tiousEconomy”和“VirtualEconomy”两种译法。这两种用词导致争议和误解 ,甚至由此质疑“虚拟经济”这一命题是否成立。有文章认为 ,不能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 (FictitiousCapital)的基础上延伸“FictitiousEconomy” ,而“VirtualEconomy”作为“亿万美元的文雅谎言”(atrilliondollarfib)已在美国破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景观电影以其电脑特技营造的恢弘气势和壮阅场面让无数受众叹为观止,拟像达到了一种完美,技术主宰着景观电影,导演着超真实的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在电影工业中大行其道并有拔得头筹的征兆,影像奇观逐渐主导甚至遮蔽传统的电影叙事并有凌越真实与叙事的可能,技术符号的“狂欢”与视觉画面的完美融合虽然建构了景观电影表现力的炫目张扬,但在被幻像、幻觉充斥的真实世界里,当代视觉文化建设亟需倡扬回归叙述、回归电影本真的美学传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当代语境中,从视觉文化角度对景观电影进行学理的批判与重塑显得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即“农二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有着与父辈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理想和现实需求,但他们发现现实与梦想相差很远,于是心理失衡、行为无序.而调查发现电视、网络这些影像化媒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些媒介不仅是“农二代”重要的娱乐工具,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甚至可以说与他们的“健康”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时代中,无论哪一个领域,运用各式新媒体工作,已成为一种实践的方向和趋势,艺术创作范畴亦不能例外。通过此次展览我们看到,当下有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立足于“拟像”和“碎片化”的艺术观念,以新媒体或者综合的艺术手段为主体,用虚拟叙事的方式,挖掘新的艺术现象和发展趋势,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质上是“网络红人”虚拟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从文化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从系统论角度看,它是由“网络红人”、网络技术、网络受众、网络平台及隐含于上述要素之中的价值观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实践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从生成机理来看,网红文化是内生机理与外生机理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优化网红文化生态,应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引领网红文化向上向善航向;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净化网红文化生产传播载体;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促进网红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数字展品为载体的虚拟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虚拟文化空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延展文化空间、促进知识流动、拓展意义生产、扩大文化消费,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增值。虚拟文化空间内涵与价值呈现需要建立在叙事主题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维的叙事媒介,运用“上帝视角”“用户视角”“联动视角”等多种视角建构空间展示的主题意义,并主要通过“因果—线性叙事”和“主题—并置叙事”这两种时空结合的组织秩序逻辑性、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叙事主题的意义建构与空间组织秩序是虚拟文化空间叙事理论的具化形式,在其建构实际中已经转化为展示空间主题的创意表达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解读空间的叙事主题、了解空间的组织形态、提高空间的体验质量。虚拟文化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叙事主题的主导下进行空间的构造、组织和演绎,是在实践层面从现实文化空间向虚拟文化空间接续拓展的有益尝试,这一探究将为数字时代虚拟文化空间的品质跃升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8.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内蕴中和之道,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文精神。和合思想融入教学场域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可以化解教学文化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选择与积累机制、传播与渗透机制、冲突与融合机制、反思与批判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效能,“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引发的争议中,“情色”是一个关键词.须知,并非有关“性”的叙事就等同于“情色”,“情色”的关键是男女性关系中女性人格的异化.在影片聚焦于“性诱惑”与“性暴力”的叙事中,女性身体意象呈现为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欲望化对象.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其女性主体意识的弱化缺失正是“情色”生成的主要原因.女性身体在影像中的欲望化表达是由男权中心文化的视点所决定的,对《金陵十三钗》的剖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所置身的文化环境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相似文献   

20.
童心做事,喜欢脚踏实地,从剧本写作到影像编排,她喜欢一步步走。 她有时也发点脾气,因为下属剪坏的一条片子,但很快她就会自我反省。她说,人最不明白的就是自己,就像那些客户,看到“影像日记”中的自己时,总是会流露出疑惑和反省的态度来。 她随时与自己的“影像志”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