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并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全国人大女代表、各级女干部、村委会女委员和女村主任的比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领域的实践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推动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女干部正职少、比例低;女干部尤其基层妇女骨干的培训工作尚显薄弱;公民社会建设滞后,民间妇女组织发展面临诸多阻力;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起点上保证了女性政治参与的公正性,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显得乏力,致使政治制度公正部分缺失,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公正。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和健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制度、提高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有关女性参政的社会宣传和培训等政策措施来改善现状,以确保政治制度的起点与结果均公正。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0份问卷的分析研究,表明民主党派女党员具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但目前中国妇女参政的总体水平偏低;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是影响女性参政的首要因素;女性主动参政的意识较弱;女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和落实之间仍有差距;女性特殊劳动是影响妇女参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培养选拔女干部,使大批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不仅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男女真正平等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根本任务。 我们的正要做法是: 一、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组织部门重视,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 近两年来,我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之所以有较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多次听取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关于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现状,找出差距,研究对策,提出要求。妇联组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组织部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妇联是团结、组织、教育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印纽带,让更多的妇女走上领导岗位、参政议政是妇联组织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识到妇联也只有妇联组织主动争取党委、组织部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才能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有诸多堪忧之处,这是由种种不同的参政阻力造成的。要改善这种状况并消除阻力,必须建立现代干部民主体制,加大培养女干部的力度,改善参政环境;妇女必须树立现代干部理念,提高自身的参政能力与参政素质,创造从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党中央的重视关怀下,近几年,各级党委都把培养和选择妇女干部列入了议事日程,不少优秀的女干部纷纷走上了领导岗位,展示出新时代女性的巨大能量。但是也有少数女干部未能树立较完美的新女性形象,有的跳不出传统女性的圈子,有的却又过于男性化,还有的事业和家庭顾此失彼,包袱沉重,这样,人为地增加了妇女参政的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比例小、人数少、职位低的原因之—。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创造和改善妇女从政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女性自我的不懈努力,锻炼和提高从政的自身素质。女干部自我形象的完善和活动舞台的广阔是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本文以此为重点,略谈一二见解。 首先,女性领导干部要在竞争中和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完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与妇女参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参政是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着参政比例不高、深度和广度不够以及立法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妇女民主参政的进程。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约束,使得人们包括妇女本身对妇女参政的意识不强。提出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妇女权益问题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针对新疆少数妇女就业较困准、受教育程度较低、参政比例较低、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的法律制度,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素质的教育,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的干部.女干部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21世纪党建工作中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进行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念及宗教习俗;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角色;妇女素质相对偏低是甘肃女性参政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甘肃经济;加大宣传力度,为甘肃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男女平等意识,完善妇女参政的政策环境;加强妇女素质教育,提高妇女竞争力;拓宽选拔渠道,发掘妇女人才是提高甘肃妇女参政议政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参政的优劣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参政。新的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妇女主体意识的回归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妇女特有的认真、奉献、观察敏锐等性格 ,是妇女参政的优势。但妇女参政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传统的性别文化的影响 ,旧有的干部选任机制的弊端 ,参政妇女的角色冲突 ,以及妇女自身因素的制约等等。为此要发挥优势 ,克服障碍 ,从而使更多的女性领导者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在我党妇女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参加各种各样的妇女组织,参选,参政,参加抗战、生产和生活改革.根据地妇女的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我们今天推进妇女参政有着宝贵的借鉴经验: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妇女在建设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各阶层妇女的要求,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村妇女参政是中国妇女参政的创举之一,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文章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妇女参政的多种制约因素,目的是清醒地认识并逐渐清理妇女参政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解放意识。从表面上看,《镜花缘》一书承认女性的才华,认为女性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勾画了女权社会的雏形;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书依旧未能摆脱男权思想的影响,对女性才华、参政能力的表面认可只是男权意识的一种变形表现。从“女子的参政思想”、“才女意识”和“易位书写的背后”三方面对《镜花缘》的男权意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情商-评价参政妇女素质的重要指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参政妇女的素质要求,从解析心理学中情商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情商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参政妇女的素质要求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根据对参政妇女情商的调查分析,得出1.政治上成功的女性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2.通过测度情商水平,可以评价参政妇女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政治权利是妇女人权中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目前许多国家为了确保妇女的参政权,都纷纷修改宪法或法律,规定了“最低比例制”。而我国目前在人大选举中,对妇女的参政权采取的仍然是弹性制,只是倡导性地规定“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这种制度安排影响了妇女的政治权利,与妇女“半边天”的社会角色不相适应。为此,我们应当在社会观念、法律制度、国际人权对话等方面努力,以推动妇女的整体人权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妇女的参政权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高举妇女解放的旗帜,动员和组织广大劳动妇女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和管理,形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劳动妇女参政的热潮。通过党的种种努力,中央苏区劳动妇女的参政热情和革命积极性空前地进发出来,她们积极参政议政,支前生产,入伍参战,为中央苏区革命与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所形成的劳动妇女参政的理论和实践,为党领导和组织劳动妇女参政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虽以不多的言论呈现,却内涵丰富,成为其民权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参政权是"天赋"女性的"人权";但平等参政权的获得需要"公意"的决断,因而不能寄希望于少数男性政治精英的力量;而且平等参政权的实现,又必须在女性具备参政所必须的文化、政治素养后方有可能.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实践两性平等参政不无借鉴意义,但因其没能脱离时代背景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束缚,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故须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9.
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以及就业的行业和职位分布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得出结论:现阶段大多数女性就业于第一产业,城镇女性则更多地就业于第三产业;目前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不高,就业的行业偏向于工资收入水平低的行业,并且大多处在普通员工的职位上.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西方女权主义者近二百年为女性政治权力的斗争历程,建国以来中国女性的权力参与由于受到政府的积极推动及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而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反观建国以来五十余年妇女权力参与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参政女性的数量与群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妇女的参政行为更倾向于"分配性"与"服从性"的模式,而制度保障与文化积淀及女性群体自身的参政诉求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冲突是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