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梁园吟》有“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的诗句。 “梁园”在哪里呢?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断为:梁园在今开封附近。 该书开列的“李杜年表”提到李白漫游、滞留、结婚、居家于梁园者有五次之多[下为郭著原文,序号笔者所加,括号内为公元年份,如(731)即公元731年]。 一、开元十九年(731)三十一岁。夏离长安,由黄河东下,寄居梁园(今开封附近)。 二、天宝三年(744)四十四岁。至汴州与宗氏夫人相结合,又与高适相遇。李杜高三人同游大梁宋中等地。  相似文献   

2.
张祜是中晚唐之间的一位诗人,两《唐书》皆无传。《新唐书·艺文志四》上仅有“张祜诗一卷,字承吉,为处士,大中中卒”这样一句。我们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摭言》、《桂苑丛谈》等书的片断记载和张祜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大致情况。张祜,字承吉,(《唐诗纪事》为“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是清河(今属河北)人。关于他的生卒,今人有几种说法,我们同意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中的提法,即生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大中”一共是十四年,“大中中卒”,我们暂定为大中七年(853)左右。这样,可以说张祜生于公元292年,卒于公元853年左右,享年六十一二。  相似文献   

3.
唐代杰出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后避玄宗隆基偏讳,改以字行,名子玄),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诞生于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逝世于公元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到今年,正是他一生一死的1300和1240周年纪念。从他二十岁入仕、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主簿起,至六十一岁贬死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别驾任所止,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五朝,其中足有二十年时光是在史馆“掌知国史”(《旧唐书》本传。按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知几始“为著作郎,兼修国史。”时年四十二。《新唐  相似文献   

4.
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三关者何地?史家有考,乃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县城)、高阳关(今高阳东旧城村)是也。其实,杨六郎把守的不独三关而已,从泰州(今满城县)狼牙山到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曲折两千里,都是杨六郎的防地。 “六郎”威名,契丹畏称 杨六郎即北宋名将杨业(亦称杨继业)的长子杨延昭。延昭本名延朗,因避圣祖赵玄朗之讳,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名延昭。他既然是杨业的长子,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辽史》是在辽王朝灭亡二百多年之后撰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撰写时缺乏认真核对,因而成书后讹误甚多。明显者如国号更改失载,年号误记等等,比比皆是。本文试图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辽史》中关于辽太祖尊号谥号的记载,进行一点订正。据《辽史》记载,太祖生前群臣所上尊号有二:一为公元九○七年的“天皇帝”,二为公元九一六年(神册元年)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其死后谥号有三:一为公元九二六年(天显元年)所上的“升天皇帝”,二为公元一○○八年(统和二十六年)进谥的“大圣大明天皇帝”,三为公元一○五五年(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谥的“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太祖生前于公元九一六年群臣所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打算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一点分析批判,而把对于这种思想历史影响的考察,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范围以内。管窥蠡测,聊供讨论。(一) 孟子在论及推行“仁政”的效用时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以下引《孟子》只列篇名)又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推行“仁政”,就能使民众归心于王,  相似文献   

7.
(一)熊伯龙,字次侯,号塞斋,晚年别号钟陵,湖北汉阳人(今汉阳县(?)山人民公社红升大队燕子咀小队)。据康熙九年王清所撰《谷诒堂全集·序》,他卒于清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年五十三岁,推其生年应为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一六一七年)。伯龙早慧,九岁能诗文,青年时与江汉之能文者二十有二人朝夕磨砺,结“寻社”,“声譟东南间”。顺治五年戊子由拔贡举顺天乡试,顺治六年(公元一六四九年)中榜眼,同科状元系湖北黄冈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地名,有许多是根据当地的特产名称而命名的。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江西道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是因为当地产一种筠篁(又名瑞竹)而得名。米州更名为筠州,其行政区划级别相同,所隶属地区、治所不变。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地,治所在今高安。 关于筠州的得名由来,《瑞州府志》、《高安县志》均有记载。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编修的《瑞州府志》“地理志”中载:“筠州,唐郡名,武德七年因产瑞竹,改筠州,号筠阳。”  相似文献   

9.
在二程后学中,号称高弟者有所谓“程门四先生”(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作为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是洛学的重要传承者。 谢良佐(公元1050—1103年),字显道,上蔡(今河南汝南县)人。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程颢知扶沟县时,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程颢问学,亦师事程颐。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登进士第,历仕州县。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官京师,上殿面君,见“上意不诚”,乃求监局,得监京西竹木场。因预言徽宗“不免一播迁”,而以蜚语坐系诏狱褫官,废为民,不久而卒。著有《论语说》十卷。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学者称上蔡先生。 由于长期受到二程洛学思想的熏陶,谢良佐的理学思想,理所当然地保持着洛学的特色。但他受佛学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问题的提出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多认为邈川城在乐都,宗哥城在平安。《甘肃通志》:“隋西平乃汉破羌地,晋,宋时为乐都,唐为鄯州,宋为邈川城,置乐州,在今县西。”《青海历史概况》:“青海东部宗哥城(今平安镇一带)的僧人李立遵(又名郢成蔺逋叱)和邈川(今乐都)人温浦哥,是当时这一带的实力人物,‘帐族甚盛,胜兵六七万。”《青海历史纪要》:“公元十一世纪初,青海省东部的宗哥城(今青海省平安县)僧入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省乐都县)首领温浦哥,都是青海东部藏族地区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11.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12.
驿道马帮是近代滇南各民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促进了滇南边疆各民族与内地的联系,而且在与东南亚邻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历史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就临安古道、滇南马帮、迤萨烟帮等三个问题试作探析。 一、临安古道 在尚未论及近代滇南驿道马帮规模、走向和特点之前,有必要把作为历代中原封建王朝滇南边关重镇的临安府(今建水)的古道脉络及其辐射面作一番必要的探寻,以便从宏观角度透视近代滇南驿道马帮的历史起点和生存、发展条件。据近年新编纂的《建水县志·交通志》载临安古道主要分作如下五条: (一)步头路和通海城路。早在汉代,由交趾郡(今越南河内)沿红河上溯至河口,再由陆路经蒙自、建水到昆明,是一条古老的滇南交通要道。《水经注》载,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向朝廷报告,从交趾郡麇冷(今越南永富省永安、福安一带)沿红河水道出来桑(今河口县)、贲古(今蒙自县),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可见这条古道早在公元一世纪便已开通。《新唐书·地理志》有“安南通天竺道”的记载,步头路和通海城路就是“安南通天竺道”的东南段,至安宁以西便与通往滇西的博南古道相接。 (二)、省城通广西南宁府路。明《天启滇志》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晚唐诗人赵嘏的登第年代,众说不一。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会昌三年癸亥八四三”下云:“赵嘏登进士。诗集八有和赵嘏题岳寺一首,无甲子。”缪钺先生《杜牧年谱》,“大和六年壬子(公元八三二年)”云:“赵嘏亦晚唐诗人,于会昌四年举进士及第。”其后“会昌二年壬戌(公元八四二年)”又云:“赵嘏举进士及云(《唐才子传》卷七《赵嘏传》)”前后自相矛盾。文学研究所新编《唐诗选》下册断言赵嘏为“会昌二年(八四二)进士”,显然是沿袭《唐才子传》。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则据  相似文献   

14.
近检唐圭璋先生编《全金元词》一书,偶见其“张可久”条下小传云:“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省鄞县)人。……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笔者遂查孙楷第先生著《元曲家考略》,方知上说源于此书。孙先生据元人李祁《云阳集》卷四“跋贺元忠遗墨卷后”一文,考出“至正初小山年七十余。”(《元曲家考略》“张小山”条。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假定张可久至正初年七十五岁,则可推出可久约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一二七○年)。新编《辞海》即依此说。  相似文献   

15.
<正>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生于地位卑微、世业儒学之家。父亲熹,字彦雍(《晋书·左思传》:“父雍”,误。今据解放前出土的《左棻墓志》补正),初任地方小吏,后于西晋初年任殿中侍御史。左思母亲早亡,其妹左芬也以文才著名。  相似文献   

16.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生于江南士族家庭,祖陆逊,为三国东吴名将,孙策之婿;父陆抗,孙皓为帝时,任大司马之职。公元274年,陆抗卒,13岁的陆机领父兵为牙门将。公元280年,晋武帝统一了中国,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不肯出仕晋廷。直到武帝时代后期(公元290年),才与弟陆云一起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仕晋生涯。惠帝即位后,陆机相继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等职。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二十万攻打洛阳城。由于司马颖宠宦孟玖之弟孟超,“不奉命令”,“纵兵大掠”,导致河桥大战机军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将陆机杀于军中,时年仅42岁. 陆机文才超群,辞藻宏丽,擅长诗赋文章,所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之作,他无疑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由于这样,以往在论评陆机时,人们主要着眼于他的文学方面,而对他的史学成就很少论及。在陆机一生经历中,曾撰有不少史学论著,诸如《辨亡论》、《五等论》、《汉高祖功臣颂》,以及已失传的《晋纪》、《晋惠帝起居注》、《晋惠帝百官名》、《吴书》、《要览》等,因此陆机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评论家.  相似文献   

17.
在一九五四年出土的应历九年(公元959年)《驸马卫国王墓志》的铭文中,“民”字缺末笔,在最近出土的保宁二年(公元970年)《刘承嗣墓志》和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萧仅墓志》中,也见到同样的情况。金毓黻先生在《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考证》一文中曾说:“铭文中‘民’字  相似文献   

18.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释氏西域记》中有关龟兹的材料,系僧纯378年左右在龟兹所收集的,因此,《释氏西域记》所谓“国北四十里有雀离大清净”的“国”,应是吕光伐龟兹(公元384年)之前的龟兹都城;而《水经注》所指的都城应是北魏时代的王都。据《水经注》所记水系,雀离大清净应在西源水(今渭干河)上,北魏时的都城应在东川水(今库车河)上,雀离大寺与北魏龟兹都城分别在两条河上。而《水经注》所载“龟兹城,故延城矣”一语,正如黄文弼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说明北魏时的龟兹都城——龟  相似文献   

20.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