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开展的多方面的批判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法兰克福学派传统走出来的哈贝马斯,在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他的至深影响,又展示了他与老式批判理论的不同.此种不同表现在哈贝马斯完成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语言批判的转向,说明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疏离.就批判现实而言,哈贝马斯批判角度的转换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批判立场,而导向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语言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2.
孟令朋 《理论界》2006,(3):77-78
这篇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单向度人》一书中有关技术社会的观点,马尔库塞认为技术造就了单向度的社会,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与其相应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反过来又对人进行新的统治。第二部分讨论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一文对马尔库塞的批判与继承。哈贝马斯给技术社会开出的药方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这不同于马尔库塞的期待技术的否定性的转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科技是一个历史范畴,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脱变成了一种社会统治工具,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此,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对其作出了深刻分析,他们不仅看到了科技革命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且更深刻剖析了作为一种工具理性,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肆虐与伤痛.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技已经异化为意识形态,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统治手段,全方位地消解了作为社会统治秩序对立面的否定性,因此,必须进行爱欲解放才能化解科技意识形态危机;哈贝马斯则认为,科技意识形态的起源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科技的一系列特点使它担负起充当政治意识形态的新重任,科技异化的负效应唯有运用交往理性才能解除.从理论特质看,哈贝马斯科技思想形成了对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4.
阳海音 《兰州学刊》2007,23(1):39-40,117
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本为资本主义统治进行辩护的科技意识形态以物化形式、权力形式、资本形式、消费形式,以及技术形式等非政治化的形式控制着人们精神和社会的运行,进而呈现出异化的发展趋向.它不仅导致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公共领域公共性的消解,而且引发了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活世界殖民化凸显等一系列危害.对此,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的维度、意识形态的维度以及科学技术的维度展开批判,并指出交往行为的不合理是科技意识形态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哈贝马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功能的分析和批判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由此而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中性的含义.本文试图分析隐喻的社会建构性,即剥开其意识形态的内核,并结合博克的"戏剧观"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加以推动阐明.隐喻的意识形态性为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可以推动批评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杨生平认为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是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入手。哈贝马斯认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虚假意识”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 ,即在否定的意义上加以运用 ;在后期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成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 ,是前期在“虚假的意识”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哈贝马斯这样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是为他自己的理论服务的。具体说来 ,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认为 ,早期资本主义的意…  相似文献   

9.
田润锋 《北方论丛》2012,(3):117-121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规范基础不明确,以及坚持传统哲学的理性概念等方面的缺陷。虽然在上世纪40年代批判理论转向了工具理性批判,但这依然没能走出早期批判理论的困境。哈贝马斯通过哲学范式的转变,即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从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建构了一种以交往理性为核心的交往理论,从而拯救了陷入困境的早期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北方论丛》2002,1(1):46-51
本文认为,从马克思开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随着时代变化、主题转换,其理论形态经历了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诸形态的演进.但是,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哈贝马斯开始,这种一以贯之的理论演进却发生了转向.哈贝马斯在克服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不足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创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创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次范式转变,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事.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批判是形而上学之后现代思潮的中心任务,也是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哈贝马斯在厘定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上,并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对之加以超越。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和后形而上学以及交往行为理论为不同的哲学范式,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演变过程是一种范式转换,两者之间存在断裂性。哈贝马斯的新的哲学范式——交往行为理论,正是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寻求一种由沟通行为获取的新的统一性,给从形而上学中发轫而在后形而上学中又倍受质疑的现代性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瞿建权 《理论界》2008,(6):112-113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指引下,科学技术被马尔库塞他们看作意识形态,但哈贝马斯却对马尔库塞提出异议。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韦伯技术理性的不同态度,哈贝马斯肯定了韦伯的观点,也就走上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改良道路。同时,这一分歧也反映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13.
汤普森在吸收特拉西、拿破仑、马克思、韦伯、阿尔都塞、曼海姆、哈贝马斯、格尔茨等人观点的基础上,从学术上最早系统分析了传媒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特别是传媒的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汤普森站在现代文化传媒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作出了独特而深入的理论诠释,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化各个层面的辐射和穿透,延伸、拓展和深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关心的问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到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时均致力于对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一点在葛兰西主张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哈贝马斯提倡的"商谈伦理"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文章拟对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哈贝马斯在 80年代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 ,其实早在他 60年代初的著作中就有了萌芽 ,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思路是 :“公共领域”于 18世纪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 ,但随工具理性的过分扩张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使“公共领域”渐趋衰落 ,交往理性受到压制。要化解现代社会的危机 ,根本出路在于重建交往理性。本文指出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适用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有继承又有发展.从这种理论关系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出发,本文认为,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于意识哲学的批判、建构程序性现代交往理性等方面,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之间存在一种从理论分歧到理论批判,直至理论超越的对话式互动关系.这种理论关系的澄清,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活动区分为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人们的物质交往决定了人们的精神交往。交往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迄今为止,人类交往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扭曲了的;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掩盖了或粉饰了真正的物质性交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交往理论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并以此反思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劳动范式"和具体结论.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反思,由此重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重要内容.在汤普森看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意识形态的论战概念、意识形态的副现象概念、意识形态的潜在概念.阿尔都塞则把马克思思想的变革划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由此认为,马克思实现了“认识论的断裂”.巴利巴尔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又主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者说拜物教批判)实则就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上述三位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启示我们,只有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位、基本认知及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彰显.意识形态的特征通过其功能得以显现.意识形态结构动态地反映了其特征与功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设与发展,剖析其基本适用、具体适用,分析意识形态之特征、功能与结构是意识形态分析的可能路径.借由这一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普世价值实质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