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4.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学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学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学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相似文献   

6.
壮族地区与客家地区类似的生活环境,使壮族与客家的妇女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如不缠足、善唱山歌、能吃苦耐劳、勇于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劳动等,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短衣壮族一般被认为系骆越部落壮族的一个分支,然而从其生活习惯来看,短衣壮族与一般壮族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亲子关系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受独特文化的影响,短衣壮族的亲子关系独具特色。从田野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亲慈"和"子孝"两个方面。对短衣壮族亲子关系的深入考察,将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精华,这些精华蕴含着特定的法价值,对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立法上,可以为我国的立法所借鉴。在司法上,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短衣壮族地区的亲子纠纷,同时亦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苏肖伊 《中国民族》2013,(10):101-102
山里的壮族,文化厚重且极具特色。仔细琢磨,那看似新鲜的事物之后都有一种细致的味道。壮族的细致不像客家的精巧秀丽,也不像傣族的风情。更不似苗族的绚丽……它只是一种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或会心一笑的美。  相似文献   

11.
壮族服饰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又因地方或时代的不同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族服饰的影响,壮族服饰也不断发展变化。明清时期,壮族服饰已趋汉化,但妇女服饰则较多的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壮族服饰与其人生礼仪密切相关,而且因年龄或性别不同而异,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为坚实的理论依据,试从宏观把握对其植根的区域文化土壤及其客家山歌音乐本体“遗传基因”,从民族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深研客家山歌,试着构建新型深圳客家山歌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创新传承实践,搭建客家山歌在深圳文化对外大发展的平台,提升深圳客家山歌研究与发展内涵,实现深圳客家山歌体系构建与创新传承之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序言 壮族和瑶族是华南地区、尤其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历代尤其宋代以后的文献史料上并称“徭獞”。在回溯与汉族交往这段历史之时,可以看到壮族和瑶族之间大相径庭。简而言之,壮族受到汉族强烈的影响,因而被纳入它的政治及文化体系之中;瑶族尽管也受到汉族的各种影响,但和壮族比较,依然泾渭分明地保持着其独立性。 关于壮族和瑶族,历来对壮族研究不多,而且多局限在广西西部的“土司”地区内。广西中部及东部由中国王朝直接统治的非土司地区往往受到忽视。就瑶族来说,尤  相似文献   

14.
在壮族与客家族群互动中,由于语言竞争、互补和同盟,形成了双语制、语言转用、语言成分借用的语言关系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群关系的变化,两个族群的语言关系将出现竞争减弱、互补变化、同盟延续的特点,并最终走向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杨丽萍  赖程程 《民族学刊》2021,12(10):91-97, 128
以歌代言的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主体以丰沛的情感表达对宇宙、天地、山川以及圣灵的崇敬之情,也通过民歌演唱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壮族歌者心之所系、情之所寄、梦之所萦、魂之所牵和灵之所托,皆同他们的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他们的情感生活实乃壮族诗性传统得以传承与延续的人文根基。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民歌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涵容世世代代壮民族的情感体验和壮阔情怀,通过体悟壮族的情感世界,探索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领悟壮族诗性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精神,感知壮族诗性传统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与心灵寄托的文化智慧,唤醒日趋淡漠的诗性文化记忆,铭记壮族经历过的欢乐与忧伤,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立起符合天地人伦本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悟与表达机制,凝聚民族复兴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居民三个组群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相似文献   

17.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18.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客家神榜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尊宗报本、宗族文化认同教育、祈福和预兆等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