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同时,还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语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向度。壮汉语言共生是广西乡村重要的语言生态,语言互鉴增进族际交流,文字相生推动智慧交融,语用共享建构家园认同,从而夯实共同体意识基础。壮汉语言的共同叙事丰富共同体意识内涵,经典叙事促进审美趋同,节日文化促成风俗共通,时代叙事达成价值共识。壮汉双语人是凝聚共同体意识的驱动力,通过跨民族身份建构实现族群认同,双语人—文化中间人的角色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探讨广西乡村壮汉语言共生现象,可充实民族地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涵,进一步发挥广西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团结在隋唐时期进入了第二个周期的大整合.唐文化高峰的构建是第二次大整合的结晶.唐代在新的民族格局中开始了新的民族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良性互动是指国家与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各种组织之间,通过语言或某种手段传播信息而相互发生积极作用的过程.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良性互动的表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这种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共同的价值理念,二是健全的互信机制,三是恰当的管理模式.只有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实现“和谐共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国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互动问题.首先阐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功能及目标.着重分析民族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及其辩证关系.论述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平台上,经过新一轮的民族互动,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各民族实现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藏族和穆斯林群体的关系 ,是青藏高原诸多民族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关系 ,对青藏高原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 ;藏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源于它们之间长期、持久和频繁的民间互动 ,而互动的深层根源则是两种生产方式的互补共生需要。互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但“和而不同”才是藏穆关系长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新疆都是一片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广阔天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互动的摇篮。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进程中,以同层级文化互动、异层级文化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为主要类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具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多元文化共存、在历史与现实中多元文化交融、长期文化互动中形成了多维共性等特点。在处理当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关系中,应该以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殷鉴,在良好的文化互动环境中,实现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9.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建立“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回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因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建立在经济联合基础上的民族团结才是最可靠的民族团结。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今后各民族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仪式研究在人类学内部有着漫长的历史.仪式作为一种能够最直接观察到的人类行动体系,在涂尔干试图借助社会事实建立社会学的努力中就已经凸显.在以"宗教"为武器试图为社会学抢占一席之地的涂尔干眼里,宗教需要通过符号来展现自身赋予实在的意义,这些符号可以是"最野蛮和最古怪的仪式,以及最奇异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张声震与壮学研究结缘,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多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张声震尽其所能致力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他从整理各种典籍资料中,发现了壮族许许多多的古老的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在对其特性的认知和研究中,找到了壮族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便是壮学建立的基石,是壮学丛书各种专著研究成果的依据,在进一步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壮学基本观点和理论,并从中发现了某些规律。张声震是壮学理论体系重要建构者——壮学不能没有张老,张老离不开壮学。  相似文献   

13.
族群结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论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末兴起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多维成因、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对中国和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如何应对民族主义问题的方略,从而构成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当代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运行论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并对现代性遭遇全球化过程的现实条件下,这一思想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缘进行了分析,初步展示了社会运行论的理论和实践的成长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契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的主要成功经验,阐述了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行后续思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言学内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以认知中的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哲学基础、基本概念、操作过程等方面,论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认为概念整合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为论证此观点,论文分析一幅环境保护漫画,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概念认知过程,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紧算子的Riesz—Schauder理论的主要结果 ,给出了线性算子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的一般结果 ,讨论了第二型Fredhelm积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并给出了一个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少数民族理论批评研究在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展开。本文综观已有成果的缺憾与空白,对各方面的民族文论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