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贵州省1796名农民城镇化意愿及响应能力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民支持或响应城镇化建设.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正向因素主要为子女教育改善、自身发展、交通便利、个人生活质量改观、收入提高.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负向因素主要是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成本增加;无力解决住房问题;就业难;治安不好,污染较严重;难以享受基本的保障.此外,性格、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和依赖关系等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因此,应通过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其子女教育现状,丰富进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进城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等措施,消除农民对城镇化的担忧,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产业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以鲁西南农村的农业产业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就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机制。结果发现,鲁西南的农业产业振兴加速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民“迁移进城”的替代选择;经营产业与经营家庭过程同构的家庭组织机制、产业配套与日常生活需求契合的政府服务机制以及农民转型与村庄发展目标整合的职业化动力机制共同形塑了就地城镇化实践,并实现了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均衡的城镇化发展可以依托于农业产业化路径来实现,关键在于要实现以农民为实践主体和以村庄为建设载体的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 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 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 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 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 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 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 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 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 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与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农业大省城镇化本身有着许多特殊性,其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诸多的产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现代化不足,减弱了对城镇化的推动力,非农产业不能充分吸纳就业,降低了对城镇化的拉动弹性。因此,农业大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促进非农产业与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推动特色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乡镇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容量,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运用分位数回归和全面FGLS方法对2005年至2014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就全省而言,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传导路径由"产业推动型"向"城镇化推动型"转变。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三产行业农民就业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就区域差异而言,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三产基础薄弱是限制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最大障碍。苏中地区旅游业可以通过加速城镇化进程,提高三产人员占比拉带动农民就业。苏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和就业均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造成从业农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加之旅游业相对优势不明显,旅游业引导下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的促进作用仍然微弱。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其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由于产权主体缺位、流转行政化、经营细碎化等问题,不利于产业要素供给、农业产业化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不能为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效助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议:以"农民参与"和"产权细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制度,构建耕地承包权退出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高可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为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农民市民化的规模和速度需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相适应,农民群体分化速度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群体分化的动态均衡。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分享。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业化是农民获得发展以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所以应注重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快江西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文章总结了江西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投资主体单一的主要表现,认为应从制定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农民创业、吸引企业投资几方面入手,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榆林市的优势农作物,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榆林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指出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南题,确立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建设示范基地、推进加工升级、构建营销体系、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1997—2011年河北省实际统计数据为来源,分析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现状及变动趋势。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总产值比重和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人数比重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积极影响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负担系数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消极影响因素,并在其后对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提出了促进河北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则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牛田镇傍安村发展蘑菇种植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落后地区农业艰难发展,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农业结构问题、农村市场问题和农业科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当走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户县农民画作为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以农民画家为创作队伍,具有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风格,是户县地区主要的文化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农民画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调研发现农民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作者断层、过度商品化、产业开发浅等问题,今后应注重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通过产业深度开发等措施以促进农民画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村循环工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循环,实施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切,充分体现在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之中。以史为鉴,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实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为例,以农民收入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本地企业中劳动收入对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出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和农户、农业企业的重要纽带。根据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特点,在WTO背景下,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从培育和发展农业的优势产业、改变政府的支持模式等方面,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产业扶贫具有的造血功能以及对减贫的可持续性,在精准扶贫中受到极大关注。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农村的 特点和各区际异质性,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减贫效果都不同。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阐释了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更能助推农户减贫的机理,并以凉山州为例对三次产业的减贫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凉 山地区发展农业产业能够提高农户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比其他部门更加显著,并提出如何高质量发展农业 产业从而促进农户减贫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