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2.
读罢永玉老师给我的信,又细读了沈从文的《来的是谁?》,甚为惊喜. 我主编过《沈从文别集》,又参编过《沈从文全集·小说》10卷,为对得起那个"别"字和"全"字,曾与另两位同事不辞劳苦,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贵阳各高校图书馆和有关研究单位资料室反复进行过细细收罗,也曾翻拣过沈从文未发表过的大量文稿,结论是1950年后,沈从文从未正尔八经地写过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自卑与超越──从《八骏图》返观沈从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与超越──从《八骏图》返观沈从文刘艳《八骏图》是沈从文作于三十年代的一篇以讽喻而著称的短篇小说.它通过一位小说家达士的眼光.逐一透视出包括达士自己在内的八位前来青岛某大学讲学的教授抑压深层的性心理.按照这一显意.《八骏图》可谓是作者有心反照他的湘...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其早期创作数量颇丰,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军旅题材.本文试从沈从文的军旅世家身世、早年军旅生涯和近代社会的尚武任侠精神及文人军旅情节来探寻其进行军旅小说创作的原由.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道德理想韩伟岳沈从文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那渗透自己人格和感情的作品,“叠起来有两个等身。”[1]他的创作仅小说一项“据大略统计,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近三百万字。”[2]沈从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坛上的辛劳耕...  相似文献   

6.
<正> 不管什么界的名人去世,正常情况下次日消息即可见报.可沈从文去世最快的消息是外转内.《人民日报》直到九天后才告知全国读者.这个有点反常的情况也算一种文化现象吧,颇有引人深思之处.果然,不久便有关注沈从文的人们发表议论,感慨或惊异于这样一位享有艺术盛名的老作家的逝世竟然在大陆显得如此之寂寞.感慨显然出自为沈从文鸣不平的良知.可是当我们冷静回顾一下沈从文自二十年代末以来与“政治”(或左翼文学)的恩恩怨怨,就不会惊异,甚至也懒得感慨.沈从文生前一再嘱咐亲属,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研究述评云冬1932—1938年间,沈从文在创作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等的同时,还一鼓作气创作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五部散文长卷。这五部散文长卷若从体裁上分,自然可分成记传式(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与沈从文是两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郭沫若是名人,沈从文却始终是一位“寂寞”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上风格迥异,其内容也大相径庭,但又均是文学上的大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各占相当的地位。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现象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的作家们,或许也有着某种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2年,正在湘西的沈从文,跨出了对他的人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离开家乡,到北京寻找梦想。还没有到北京他带着的27块钱就花光了。在武汉,一位朋友又借给他10块钱,最后到达北京的时候,沈从文身上剩下的钱已不多了。此时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于是沈从文就去找他们,之后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一位连接现当代文学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师从沈从文,新时期发表大量作品,与废名、沈从文、阿成、贾平凹、何立伟等作家同属一脉。他的小说以疏散平和的观念、平淡的叙述方式、散文化的结构、简洁准确的语言和“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一位容易引起争论的作家,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政治观念既为解读其小说带来多种阐释的可能,又为研究其人留下了诸多课题.沈从文创作一贯主张"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认为生命具有自然性,应是人性的自然张扬,是强健生命力(即爱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对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作家。沈从文的《萧萧》和鲁迅的《祝福》虽然写的都是童养媳制度下的小丈夫制度,但由于受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的浸染,两篇作品在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对人生命运的阐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受到过废名影响的作家,两人都用抒情诗的笔调来进行创作,废名的诗作小说蕴涵着禅趣,沈从文的诗化小说刚带着楚巫文化的烙印。两人都描写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废名展示平静恬淡的田园世界,表现他自己超然尘外的宁静心态,沈从文刚通过笔下的理想世界呼唤一种良善的人生,以积极的“人性治疗者”自称。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同中见异的比较,探析出一些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就获得了“天才作家”、“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称号,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湘西特有的泥土馨香,给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殿堂芹献了一束奇葩.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误会,沈从文及其“具有充分生命力”的作品,曾一度被粗暴地埋没在历史的断层里.今天,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本文想就沈从文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作一点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置身于具体而复杂的现代文学场,通过继承或辩驳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经典观:将小说作为经典体裁,并且深化了小说抒情化的路径;将文字作为经典的基本媒介,强调文字的节制及其形神的统一;兼顾经典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更执著于前者的独创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8.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奇特的作家,他曾经长期受到冷落。但随着读者思想观念的改变,他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结合作家的文学观念,对其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沈从文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然而作为一名批评家,我们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文认为,沈从文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对于文字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极为难得,就是时至今日也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份文字赏评的贡献迄今都还没有被批评界充分注意到。因此,本文就沈从文关于文字本身风格的体验、文字运用的技法特色、文字表现与创作得失等方面的论述展开分析,并对这种批评特色的形成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